大部分城市都是漫长历史的沉淀,它们徐徐生长,悄悄演变,被时间之河冲击成今天的模样。但也有少数城市从一开始便是一个完整的构思,它们按照图纸平地而起,与梦想分毫不差——许多现代建筑师都有这样的梦想,能有机会去实践的只有极少数人。
法籍美国建筑师PierreLEnfant曾今受雇于美国政府作为新首都的总设计师。他的设计方案体现了平均主义的理想城市精神。但由于其性格偏执,不就就被解雇了。他的设计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今天华盛顿街区的规划。
柯布西耶创造了印度昌迪加尔,它的布局至今被奉为圭臬;城市规划专家卢西奥·科斯塔和建筑师奥斯卡·尼迈耶则设想了巴西利亚的一切,让这座年轻的城市成为20世纪的丰碑;帕特里克·盖迪斯的思考指引了特拉维夫的诞生,雕刻了中东创新之都的今日。
以色列虽然一直想要收复圣城耶路撒冷,但是特拉维夫无疑已经是中东最具活力的新兴城市之一。
《IDEAT理想家》年二月刊封面上的法国港口小城勒阿弗尔,是另一座从头到尾被整体构思的城市,它虽然算不上鼎鼎大名,但它卓越的连贯性与现代精神,可堪与昌迪加尔、巴西利亚或特拉维夫相提并论。
年我曾骑自行车沿海岸线游遍诺曼底,那个夏天正是诺曼底登陆70周年纪念日,在沿途的古朴小城中,勒阿弗尔迥然不同,显现出耀眼的时代精神。这种气质与上海、迪拜、东京的澎湃光鲜并不同,它的城市秩序与建筑面貌并不是一种凛然大义,而是安逸自在。
年,受到战争重创的小城勒阿弗尔呈现出一片废墟。
踩着车从港区通向市中心,经过上世纪50年代的混凝土住宅与那座新颖的白色“火山”(由奥斯卡·尼迈耶设计的文化中心,你可以在封面上看到它),我发现这座城市的每一个区块、每一个建设项目都在丰富着生活的各方面。自行车道上与我一起并行的路可能正要前往书店、车站、餐厅或者美术馆,勒阿弗尔的勃勃生机在那个夏天让我怦然心动。
勒阿弗尔今日的从容,建造在一片废墟之上。在诺曼底战役期间,勒阿弗尔曾受到严重破坏,超过一万栋建筑被彻底摧毁。战后,建筑家奥古斯特·贝瑞作为首席建筑师,与另外多位建筑师矢志以现代主义的精神重建它,而不是复原旧日情怀。
出生于年的法国建筑师奥古斯特·贝瑞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方面的大师,他曾主持建造了巴黎最早的一座钢筋混凝土建筑——巴黎富兰克林路25号公寓。他也是早期影响柯布西耶建筑风格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们选择先进的观念、技术与材料,使得市容在色彩和效果上显得更加丰富多彩。通过将经济住宅提升至全新的美学标准,通过将混凝土提升至一种具有新魅力的材料,勒阿弗尔成为与全球一线大都会齐名的现代范本。贝瑞的任务曾经只是收拾残局,他却实现了一个建筑梦想。
当代生活与当代城市的密切关联,启发了《IDEAT理想家》为你策划这一期建筑特刊。因为建造下一座完美城市的梦想,也是我们明日的梦想。
小城勒阿弗尔,虽不是法国最著名的旅行目的地,却有着最让人怦然心动的时代气息。在战后的废墟之上,建筑家奥古斯特·贝瑞以现代主义精神将其重建,连接了历史与今日。年,勒阿弗尔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
?
撰文→熊小默
原文刊载于《IDEAT理想家》二月号卷首语。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guoqiangq.com/sglbdl/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