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方向迷茫是怎么产生的?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看看什么叫迷茫、什么又叫清晰?来,先安静3分钟。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选择在读的专业?是不是为以下几种回答:选择商科/理工科,因为申研的选择多且好就业
因为这是自己兴趣所在,感觉这个专业会很有趣(如心理学)
因为在高中时,学这个科目学得不错(如生物)
因为不太擅长理工方向,只能选择容易读的专业(如工管)
这些回答只是停留在表层。就拿“感觉有趣”这个回答举例,如果不了解课程设置,很容易出现选到的专业方向与自己预期偏差的情况。比如本科想学数学的同学,是因为对数据处理感兴趣,但却不了解数据处理是ds/统计的内容。那么,什么样的专业选择理由是较清晰、能打动人的呢?看看一位在国际学校读九年级小姑娘对cognitivescience的认识。她先去了解了cognitivescience在学什么,再来从经历以及兴趣点简单分析了匹配度。当然这只是初步的认识,但至少她不止停留在想象中,有去搜集学科设置以及回顾过往能支撑的表现。另外要提醒,我们思考方向问题时,常会出现“仿真”回答。这是回答whymajor文书题目的雷区,先列出来请大家注意。反应了基本现实:目前的决定是符合申请条件的。你做过这些活动,可以说自己因为做过很多调研,所以热爱社会学;它遮盖并扭曲了基本现实:在过往的学习活动中,你并没有找到基本问题和有趣的学习体验让你深入探究,也就是没有真正的喜爱;它遮蔽了基本现实的缺席:用正确的statement,比如喜欢观察人,选择了心理学或社会学,但实际上是套话去掩盖自己没有真正去理解专业和找到探索热情;它断绝了跟任何现实的关系,只是自己的纯类像而已。看了对比。接下来,我们就该思考落差是怎么产生的了。想想,是很合理的。高中时期,我们一心扑在在考试上,学习成绩是唯一kpi。生活被考卷和补习班占据,根本没时间思考方向。要选专业时,我们已经很疲惫了,只想着早结束出去耍。再加上不清楚情况,使我们进入大学就读专业时,大都处于懵的状态:既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选,也不清楚选完之后四年要学些什么,更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而大学前两年专业课不多,刚好校园生活丰富。大学又没有一堂“专业探索课”,不晓得该如何开始,所以随波逐流参加了很多社团活动以及听了很多讲座,先让自己多经历、在过程中摸索~不知不觉就来到了紧张的大三。大三,将是疲惫的一年。课程难度提高,英文需要准备,再加上要找核心实习或科研,会很忙碌。再加上此时时间紧、试错成本高,也很难做什么尝试。要恭喜看到这篇文章的各位。被标题吸引,证明你有自我探索意识。不少同学直到申请,都没尝试认识自己,最后只能乖乖被中介安排到含金量较低的专业,更别提转高阶方向。但想做,和做好,中间差距挺大的。在探索时,我们常会因哪些误区陷入迷茫呢?01
把自我探索等同于随机做活动很多同学觉得,一开始不能设限,否则会减小找到自己target的可能性。只要不断尝试,总会遇到的。确实如此,但前提是,你有无限的时间。并且,我观察到,不带目的参加活动或听讲座的同学,通常难有收获。每一天,我们都被无数信息轰炸。若你不带着问题去了解,没办法把信息和自己产生连接,它就只是信息,而不是有用的知识。而且,不带预期会有惊喜,只是心理安慰而已。你不带预期,即已经低到谷底。而别人带的预期,已经到中上了。你所谓的惊喜,可能只是比谷底稍高一点,而别人未达到预期,只是稍跌到了中间。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倘若不带着解决问题的思路去做事,很容易陷在日常的杂事中,把生活中的小确幸当作大惊喜。因此,做活动前,一定得规划,思考自己要从活动中获得什么,才能更好地把握。1
02
随意选择探索途径要通过什么途径探索,也是值得思考的。拿社团举例。社团几乎是每位大学生必经历的环节。我在大学同样玩了很多社团,包括举办大型活动等。但要记住,不要过于看重在社团里所取得成就,比如担任了部长或是社长等。那只是很小的圈子,根本无法证明你的能力。或是,一些同学喜欢做海外志工,有机会在期间带领团队教好小朋友,便觉得是leadership的很好证明。在此要提醒,志愿者经历可以作为文书的动机引言,但在申请中加分不多,因为它并不是在解决问题,只是在参加活动。总结来说,专业探索是一种能力,是需要被训练的。这就像我们读了很多年的书,但未必拥有在《如何阅读一本书》里提到的阅读能力。怎么做规划、通过哪些途径做,是需要被重视、刻意练习的。(附上同学表达迷茫的截图。他大学参加过很多活动,但还是没有方向。说自己擅长但比起其他学校的又差得远,所以陷入迷茫。)
我们要如何进行方向探索?当我询问一些同学:你打算怎么规划留学准备时,很多同学的回答是:我先想清楚专业方向,再开始找对应的实习。但方向上的事,是通过思考就能得出的吗?想想,一个人坐在房间里,思考自己到底适不适合当程序员?但他从未写过一条代码,只是不停地浏览网上对程序员工作难度的描述,这样有可能得出适合的结论吗?当然不。这就如小马过河,小马自己不去尝试,而是看他人的评价,很难得出“能否过河”的正确结论。那怎么做能得到恰当的启示呢?如下图的女生:专业方向不是纯思考能得出的,而需要在实践中总结、迭代摸索出来。接下来,我们说说具体怎么做。天地处于混沌状态,力是无处可用的。只有当其分化,才有施力点。迷茫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要解决它,得先拆解它。所谓迷茫,无非两大块—对内和对外的迷茫。对内的迷茫,即不清楚自己喜欢做什么、擅长做什么;对外的迷茫,即是不清楚哪些专业满足自己的要求、以及未来发展前景。首先,你要选择一个顺序:从了解自己正推到哪些专业适合,还是先了解专业倒推自己的适合程度。再者,要选定探索的几大方向。选题是很复杂的,需要多听经验建议,和一对一和专业的留学老师聊聊。最后,是开始行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下图是我总结出的大家可以选择的一些途径:比如,当你对ba方向感兴趣。最好的,可以投一份实习;其次,可以用自学python,联合对某个问题感兴趣的同学,抓取和分析数据,尝试得出有洞见的结论,将成果用于商赛;再者,可以去看关于数据分析的书或论坛,逐步了解这个领域。大学以前,我们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室里沉浸解题。这使我们大学遇到难题时,习惯性认为可以通过思考破解。但课本上的题目,只需要你自己参与;而人生的课题,需要外界的联合助力,所以必须走出去、动起来。探索行动辅助工具推荐最后,推荐给大家一个不错的探索模型一个实用的记录工具。PDCA模型PDCA模型是我非常喜欢用的模型。它的核心思想是迭代。这四个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完结,而是要周而复始地进行。先把一个大问题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一个循环结束,解决掉一部分的问题。根据结果总结经验,再进行下一次循环,如此不断接近最优解。专业探索也是这样的思路,不要想着一尝试就是好的结果。先有计划,拟定三个自己想探索的方向。针对其中一个专业,先做实践项目。实践后,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所谓结果可以由做的成果衡量,也可以由成就感等主观感受衡量。再根据自己的衡量标准,给这些结果打个分。最后,做总结。如果这个方向自己感兴趣、能做好且有发展前景,那就可以整理方向,思考如何更好地准备;如果只满足一项,也可以思考后来换哪些方向更好,从而进入下一个PDCA模型。在这个循环跑的过程中,需要有好的记录工具,不然容易混乱。在此推荐恩师教授的一个极好用的工具:验证学习计划表。这个是非常棒的工具,不夸张地说,能每日坚持用它记录生活的同学,毕业后绝对是少见的解决问题高手。附上当时的范例:同理,以“我是否适合读ba”这个作为验证的问题。为了验证这个问题,需要先拆解问题:1-读ba需要哪方面的能力;2-我是否具备这些方面的能力。先看第一个问题,可以通过搜索或询问,了解到:ba主要应用在finance和mkt两个领域,最好具备其中一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再来,需要具备一定的数理能力和编码能力。那么,假如是mkt的学生,可能的发现是:我还需要补数理课程和编程课程。因此,下一步行动是:在coursera或mooc上学习几门编程课程等结果。两个看似的工具,能用好不简单。重点还是发现篇。在总结自己的行为、提炼洞察结果时,最好可以寻求外人,比如同学或是站在更高角度指引的导师~希望以上内容,能对方向迷茫的同学有些帮助。看完文章有任何想法,都可以在文末留言,我看到以后就会回复大家。文章作者简介
黄嘉委
访问过上百位留学老师或学生,深入了解留学行业的系统架构,擅长为学生梳理甄别留学机构问题,帮助学生和家长避坑。
·END·
想知道有哪些靠谱的机构吗?
想找到靠谱的好老师吗?
编辑:陈佳佳
抖音号查找:liuxue
抖音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guoqiangq.com/sglbdl/6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