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萨格勒布  >> 萨格勒布旅游 >> 正文 >> 正文

萨特一位哲学家的文学梦

来源:萨格勒布 时间:2020/8/23
中国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7534559.html

主题:朝内文学公益讲座——萨特:一位哲学家的文学梦

时间:年6月21日14:30

主讲:董强(北大法语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持人(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编辑室主任欧阳幍):尊敬的各位读者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再次来到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的朝内文学公益讲座,本讲座的宗旨是邀请国内最好的专家,讲解古今中外最好的作家和作品,在喧嚣的俗世里,用纯净的文学来宁静心灵,让美永存。今天我们特别荣幸邀请到董强教授,为我们讲授萨特,欢迎董强老师。

董强教授,北大法语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国文学研究专家、翻译家、诗人、书法家,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年赴法留学,旅居巴黎12年。年-年在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师从于米兰昆德拉。年在法国协助创办了中国蓝出版社,年以研究超现实主义诗人、画家亨利·米修的论文获法国文学博士学位,年回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任教。年主持翻译顾拜旦的《奥林匹克宣言》,年获法国政府颁发的教育骑士荣誉勋章。年起任傅雷翻译出版奖评委会主任至今,年起任北京大学法语系主任,年12月获“法语国家联盟金奖”。

董强教授有译著专著30余部,主要有《梁宗岱——穿越象征主义》,插图本《法国文学史》、《中法双语诗集》,以及《西方绘画大辞典》、《小说的艺术》等。董强老师不但是文学研究家,也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在中法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董强老师也是朝内讲座的老讲师,早在年10月25日董强老师为我们讲了“废墟之花:莫迪亚诺的文学世界”,今天董强老师再次光临,将带领我们领略萨特的世界。

下面我再简要介绍一下人民文学出版社萨特的出版情况。年我们出版了《萨特文集》(七卷本),年出版八卷本,增加了萨特写给波伏娃的书信《寄语海狸》,年出版了十卷本,增加了《波德莱尔》、《马拉美》和一些文论,这套《萨特文集》由艾珉、沈志明老师主编,由罗大冈、桂裕芳、丁世中、袁树仁、施康强、郭安定等翻译家共同翻译,单行本我社出版了《文字生涯》,我们最近出版的新网格本“外国文学名著丛书”里面也收录了《文字生涯》,此外我们还出版了一套小书“萨特代表作”有三本,包括《墙》《死无葬身之地》《什么是文学?》。

下面把时间交给董强老师。

董强:大家好,感谢欧阳老师的介绍。我今天很高兴,正如他所说的,时隔六年我又回到朝内,在中国现代文学非常重要的场所,再次给大家讲一个法国的重要作家。我记得上次讲的是莫迪亚诺,他当时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讲萨特跟讲莫迪亚诺很不一样,所以我今天也有点忐忑,为什么呢?因为知道莫迪亚诺的很少,所以我稍微介绍一点信息,当时大家的反映就很热烈,场面非常火爆。但是萨特真是大名鼎鼎,可以说人人心目中都有萨特,也许我讲的这个萨特跟大家心目中的萨特并不一样,如果听到不一样的时候,可能有人会觉得董老师是不是在给我们传递不同的信息。文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我作为一个一直受到萨特滋养的人,今天特别高兴跟大家分享一些我个人的看法,我并不要求大家都认同我的观点,但是我希望跟大家一起分享我的热情。

6月21日是萨特的生日,我们今天的讲座时间完全是随机的,我当时因为各种原因将讲座定在这个礼拜天,根本没有想到是萨特的生日。而且今天又是父亲节,又是夏至,大家一会儿会听到一个细节,萨特很不幸的是他从小没有见过他父亲,他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在这么一个场景下讲萨特,今天确实也有很特别的地方。作为这么大的一个作家,我们面前这么多书,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十卷本《萨特文集》只不过是他众多作品中的一部分,看上去已经那么壮观了,这只不过是他的文学作品,也可以说是他文学作品中的一部分,因为他有的作品,比如晚年写福楼拜的《家庭的低能儿》,光那一本书就好几千页,还不说他那些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辩证理性批判》等等。所以萨特的作品如果排出来的话,这个桌子也摆不下。今天怎么跟大家讲?我主要是在这个时间内跟大家分享一点,作为一个切入点,就是萨特说过一句非常著名的话,人是处境中的人,从这点理解萨特特别重要。

什么叫处境中的人?就是说不存在一个抽象概念的人,一个人总是在一个历史背景下,在他的社会环境中,他在那成长、在那思考、在那行动的一个人。所以我想先通过对他的这些生平的介绍,慢慢地引入到他的文学世界,大家就会看到萨特的文学作品跟他的人生经历,跟他整个所处的环境以及他所谓处境是非常非常相关的,如果我们理解这一点,也许比较容易进入萨特的世界。

先给大家看一个小小的视频。

刚才看到的是年萨特去世的时候,医院出来,到蒙帕纳斯墓地,都在同一个区,巴黎十四区。短短的路程当中,巴黎市民在没有任何人组织的情况下自发为他送行。这个短片在法国当时晚间新闻的头条连续放了两分多钟,法国没有一个作家能够在二十世纪有如此殊荣。这段录像里面提到,如果想看到类似的盛况,只有在年雨果去世的时候才有过。从这里大家可以感受到萨特在二十世纪法国文坛的地位,有些人甚至把二十世纪的法国称为萨特的世纪。萨特生于年,年去世,他在几乎整个二十世纪,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触及到文学、艺术、哲学、思想、实践、“介入”,等等,使得他成为无处不在的一个人,而且萨特也影响了全世界很多国家,包括中国。就是这样一个人,我们今天要进入他的世界,我尽量带着大家去感受萨特曾经经历过的,他为什么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写出他的作品,接下来我跟大家一起分享。

萨特出生地,RueMignard

萨特出生在他母亲这一边的外祖父、外祖母家,这个地方是巴黎的十六区米涅亚街,这个非常重要,萨特后来一直跟他的外祖父、外祖母、母亲一起生活,因为他的父亲是海军水手,后来得了黄热病,很早就去世了,所以萨特没有见过他父亲,这使得萨特一直跟他的母亲这一边,跟他的外祖父、外祖母生活到12岁,直到他的母亲改嫁以后,他接受不了他的继父。这一点特别像著名的十九世纪的《恶之花》的作者波德莱尔,萨特后来还专门写过波德莱尔。这个经历对于萨特来说非常重要,他后来在年写过著名的文学作品,中文翻译成《文字生涯》,法文直译的意思就是词语。这本书非常重要,一会儿我们还会谈到。

萨特出生在他母亲这一边外祖父、外祖母家,这个地方是巴黎的十六区米涅亚街,这个非常重要,萨特后来一直跟他的外祖父、外祖母、母亲一起生活,因为他的父亲在海军服役,后来得了黄热病,很早就去世了,所以萨特没有见过他父亲,这使得萨特一直跟他的母亲这一边,跟他的外祖父、外祖母生活到12岁,直到他的母亲改嫁以后,他接受不了他的继父。这一点特别像著名的十九世纪的《恶之花》的作者波德莱尔,萨特后来还专门写过波德莱尔。这个经历对于萨特来说非常重要,他后来在年的时候写过著名的文学作品,中文翻译成《文字生涯》,法文直译的意思就是“词语”。

萨特《文字生涯》

这本书非常重要,一会儿我们还会谈到。他在这里回忆了他自己一直到11岁、12岁时候的生活,这本书对很多人来说都很惊讶,因为萨特后来一直给人特别严肃的印象,是写出很艰深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文学家,但是《文字生涯》这个作品让人看到萨特的另一面,特别幽默、特别温柔的一面。

这张照片我很喜欢。有人说萨特特别丑,他的丑成为他的一张名片,但是这张照片真不丑,从这个照片可以看出他母亲把他当作女孩一样去抚养。所以他在《文字生涯》里面写了非常生动的一段:他到了7岁的时候还是那个样子,后来他的外祖父实在看不下去,说你是一个男的,要长成男子汉的样子,他说我们要偷偷摸摸地给你妈一个惊喜,然后带他到理发馆,把他的长头发剃掉,弄成像北京人的板寸一样。等回去他妈看到他的时候也不拥抱他了,转身就哭了。他说那一下子突然意识到自己原来是丑陋的,为什么?他当时头发剪掉以后,他的眼睛天生有点残疾,尤其是右眼往外鼓出一点,头发全部没了以后,一下子把自己的丑陋全部展示给别人,从他母亲当时的目光当中,他突然感觉到,原来我的丑能够通过母亲的目光折射给我,所以“他人的目光”这个概念也在萨特哲学里面不断地发展起来。后来别人画萨特漫画的时候,也把他画成很丑的样子。他当时在《文字生涯》里说他的外祖父也吓坏了:一般童话故事里头是蛤蟆变成王子,他说我把小萨特从王子或者公主变成了蛤蟆。所以你们看,萨特写自传的时候,那时候他已经是名满天下的大作家,他写自传的时候这么自嘲,可以看到萨特跟大家心目中想的不太一样。

萨特到12岁的时候,因为他母亲改嫁,从巴黎离开去到法国海边的一个城市拉罗舍尔。拉罗舍尔也是很漂亮的城市,但是萨特在那很痛苦,一方面他生活在继父那里,另一方面他觉得自己作为一个有志向的人,应该在首都巴黎待着。所以他每次只要到了外省都会很痛苦,就会想尽办法回到巴黎,每次他在外省的时候都会埋头写书,把自己的苦闷、焦虑写出来,后来我们读其他作品的时候也会感受到他这种心情。

亨利四世中学

后来他老在那儿闹,父母亲就把他弄回到巴黎。他在巴黎两所著名的中学,一个是蒙田中学,还有一个是亨利四世中学,这都是法国最好的中学。所以萨特有一个特点,受的教育是法国的精英教育。而且他跟外祖父生活的时候,他的外祖父是非常有学问的一个人,是著名的德语专家,还写过德语教材,外祖父让萨特在读书之前就已经自学了很多东西。所以他可以说是一直接受着最好的精英教育,这也是萨特的一大特点,萨特是法国人文教育最好的结晶,虽然他后来越来越走近民众,但是他整个生活状态是高级知识分子的状态,所以他永远都在这么一个环境中。

巴黎高师

后来他进入了著名的巴黎高师,巴黎高师是法国人文精英的最好的学校,比如法国大名鼎鼎的、很多人都喜欢的总统马克龙,他很聪明,但是他没有考上巴黎高师,为什么?巴黎高师很难进,巴黎高师出了很多诺贝尔奖得主,法国的很多思想家、文学家都是从巴黎高师出来的。他在巴黎高师开始真正自己思想的创作等等,他在那非常活跃,人们都很喜欢,有时候调皮捣蛋,但是他特别活跃。

左:尼赞;右:阿隆

在巴黎高师他认识了几个对他一生都有非常重要影响的人。比如这里有两个人对他非常重要,图片左边这个人是保罗·尼赞,保罗·尼赞是他的同班同学,是著名作家,他写的东西特别漂亮。我们看尼赞当时的样子,他跟萨特长得有点像,最有意思的是两个人眼睛都有点斜视,但是斜视的不一样,萨特是朝外斜视,尼赞是朝内斜视,所以他们两个特别配的,形影不离。旁边另外一个人是雷蒙·阿隆,他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非常厉害的一个人,他们两个也是同学。他们两个曾经走得很近,有一阵子两人闹翻了。萨特一辈子有很多朋友,后来也跟很多人闹翻了,最有名的是跟加缪,他跟加缪曾经是特别好的朋友,既是战斗伙伴,又是真正的友谊,但是后来俩人彻底闹翻。他跟阿隆晚年的时候重归于好,这张照片非常有意思,因为那一刻,他们两个作为从小的好友,中间闹翻以后又重归于好。

这是著名的西蒙娜·德·波伏娃,波伏娃也是在他高师的时候就认识,一辈子成为他终身的伴侣。最左边的照片很有意思,后面是巴尔扎克像,这是著名的罗丹的雕塑。他们经常在咖啡馆里工作,当时接受著名记者朗斯曼的采访等等。

这些都是巴黎高师带给他的,在这个氛围当中,他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当时有一个著名的说法,萨特问他的哲学老师,他说我认为自己不存在——他后来写了《存在与虚无》——他说我认为我这个人不存在,你觉得我是不是有问题?哲学老师回答他说,你能够怀疑你自己存在,说明你是存在的。这就说明萨特在这个氛围当中慢慢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

这是在巴黎十四区,在蒙帕纳斯边上的小街有一个酒店,他高师毕业以后跟西蒙娜·德·波伏娃居住在那里,他们也没有想到去世的时候,居然就在这个酒店对面的墓地,而且永久的葬在一起,下面这个牌子上有一句话的意思是,他们两个人非常独立,住在这个酒店里也要分着住,两个房间,但是蒙帕纳斯墓地让他们两人住到了一起。

从巴黎高师出来以后,一般高师出来以后都会到中学当老师,萨特到勒阿弗尔做了哲学老师。他离开巴黎就很苦闷,他总觉得自己是一个外省的、前途渺茫的中学老师,这时候他开始思考,开始写东西,他写出了著名的短篇小说《墙》,这篇小说对他来说非常重要,其实真正让他出名的不是这个《墙》,而是后来紧接着写的长篇小说《恶心》。

《墙》这个短篇小说非常重要,因为他得到法国最重要的作家安德列·纪德的欣赏,纪德把它发表在《新法兰西杂志》上,而且称这个《墙》是杰作,就因为纪德一句话,使得萨特终于得到鼓励,而且使得他的《恶心》能够被伽利玛出版社接受。《墙》整个短篇小说集的出版晚于《恶心》,但是《墙》这个短篇小说早于《恶心》,所以对他来说很重要。然后他开始写一些戏剧,比如《隔离审判》(或者叫密室、禁闭),这是他著名的戏剧作品,我们一会儿还会提到。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所有欧洲的年轻人基本都被卷入这个战争,萨特也不例外。但是萨特是一个高度近视的人,尤其他的右眼,几乎是失明的,他不可能直接被派去打仗,所以萨特入伍以后一直在气象部,不是在前线。但是即便如此,年,也是6月21日,差不多80年前的今天,他被德军俘虏了。这个对他来说非常重要,萨特被德军俘虏关起来以后,那个地方一共关了两万多人,这个经历彻底改变萨特,他自己也说有一个在二战之前的我,还有一个在二战之后的我。在二战之前的,他写了《墙》《恶心》,他是一个非常极端个人主义的,强调个人自由等等。但是二战中被抓起来,跟别人关在一起以后,他突然意识到集体的重要性,在被抓起来以后,对他来说最重要的是团结,要跟他人在一起,要跟他人一起共存。而且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他在被关起来的时候,年圣诞节,他因为有文学才华,所以写了一出戏,演给其他的犯人看,甚至包括演给当时德国的军官和士兵看,结果他非常受欢迎,所以他一下子感觉到自己是戏剧天才。这个对他来说很重要,就是因为他写这个戏,他后来觉得自己可以在这方面发展戏剧才华。

另外一方面,因为他表现的不错,他又是高度近视没什么用的人,所以年他被放了,这时候他进入另外一个阶段,他跟波伏娃等其他人进入抵抗战士的阶段。这个阶段比较模糊不清、模棱两可,到目前有人怀疑萨特当时是不是积极的抵抗战士,这个到现在还有争论,这个我们不管,他至少在慢慢的、一步一步的进行着抵抗方面的事情。到了年他写了著名的《苍蝇》,紧接着有《密室》等著名作品。而且年因为《苍蝇》认识了加缪,并且成为好朋友,加缪邀请他进入当时著名的抵抗杂志《战斗》,所以那时候萨特以真正的抵抗战士的形象出现,因为他在加缪的《战斗》杂志写东西。年到、年阶段,很多人怀疑萨特没有真正进入抵抗,甚至他继续在中学教书,他甚至顶替一个犹太的老师,因为有个犹太老师,因为是犹太人不能教书,所以有人接替他,他就去接替那个位置,很多人后来就这个事情还在纠缠萨特那个阶段不太清楚,这个我们知道就行了。

这段期间他跟加缪在《战斗》杂志上不断的写一些跟抵抗有关系的戏剧,这时候他的名声越来越大。

等到巴黎解放,萨特已经名气很大,尤其解放以后美军邀请法国著名的知识分子去美国,萨特在被邀请的名单上。正是因为他被美国人邀请,作为法国重要的抵抗的知识分子代表到美国,所以他一下子在全世界名声打出来,所以是美国人让萨特在全球出了名,这个很重要。后来美国越战以后,萨特成为坚定的反美的人,甚至他反美到什么程度?美国的FBI一直派人偷偷的监视萨特,甚至FBI的人抢过萨特的手稿,想看他里面有什么反动的东西等等。所以这段是萨特很特殊的一个时期,他就是因为年年底去了美国,所以他成了全世界著名的知识分子。

他回到巴黎以后就住在了著名的、人人都知道的圣日尔曼,他在圣日尔曼生活了很多年,从年开始一直生活到年,可以说有十几年他一直在这里。人们都知道著名的Flore花神咖啡,其实萨特住在圣日尔曼小广场的楼上面,底下有一个咖啡馆叫波拿巴(波拿巴就是拿坡仑的名字),他在咖啡馆的楼上住了十多年,就在那时候形成著名的圣日尔曼的文化,他跟波伏娃、鲍里斯·维昂(鲍里斯·维昂今年也是诞辰一百周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作家)等等形成圣日尔曼存在主义的全球有名的氛围,这种有名到了什么程度?由于他在美国名气很大,不断有全世界的游客都去看他,使得它成为二十世纪巴黎最重要的风景,取代了十九世纪末印象派给人的巴黎形象,所以这一点非常重要,萨特和波伏娃的写作、生活方式成为巴黎最好的代言人,成为法国文化最好的代言人。这是他很重要的阶段,也可以说是萨特生活最好、最舒服的一个阶段。

同时由于他在战争时的经历,他进入一个全新的萨特,就是所谓提出介入文学,他认为他要去实践。这时候有一个著名的演讲,名字就叫《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这是他在年的演讲,年出版。这本书据说是法国现代文学史上卖得最好的一本书,当时人们去听萨特成为一个风尚。他的同学阿隆是非常有名的思想家,但是当时有一句著名的话,“宁愿跟着萨特走,走错路,也不愿意跟着阿隆走,走对路。”可见萨特当时多么知名,哪怕他走错路,我们也愿意听萨特。

加缪

围绕着萨特还有一个著名的人物就是加缪,他跟加缪之间有战斗的友谊,两人同时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两个支柱,对荒诞进行思考。但是跟加缪不太一样的是,人们喜欢加缪是因为加缪的作品干净利索,比如说《局外人》这么一部名作就让你知道加缪了,包括疫情期间很多人读的《鼠疫》。萨特的问题是什么?那么多全集,但是你问一个人读过一部萨特的作品是什么,可能很多人说不出来,他可能看过这个,都知道这个,但是萨特没有一部作品特别让人一下子就可以知道的,没有像《小王子》《追忆似水年华》能够一下子把你像标签一样贴上去的,没有。真正让萨特贴上标签的是“存在主义”这四个字,是一个思潮。你要了解萨特,你得把很多书都读一下,而且他很多书的重要性都是差不多的。萨特还有很多戏剧作品,使得他当时的名声很大,同时又有很多哲学作品。所以萨特是一个无处不在的人,你很难把他集中到一点上。你说加缪,可能给你讲一个《局外人》,你好像感受到整个加缪。但是萨特,给你讲一部书,你可能感觉还不是萨特。所以萨特是一个全才,他有多方面才华。

这里还要讲一点萨特跟中国的关系。萨特跟中国很有缘份,萨特在年代来到中国,甚至在天安门还有过观礼。后浪出版公司正在翻译布列松在中国的一个影像集,是萨特写的序。所以萨特跟中国很有缘份。

这种缘份更多的是八十年代很多人翻译萨特,萨特成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心目中真正的偶像,他的很多思想影响中国很多学者,包括学生,我是年进入北京大学学法语,我为什么说今天觉得欠了萨特什么,就是因为那个时候无论是学法语的,只要进了大学读东西,你就会受到萨特或多或少的影响。对我来说尤其特殊,因为我收到人民文学出版社《萨特文集》的时候,第一册,我打开看到小说卷,桂裕芳、王庭荣译,王庭荣是我学法语时候的第一个老师,桂裕芳是我毕业时候论文的指导老师,所以看到这个,我就知道这个讲座一定要来,因为确实唤起我很多回忆,而且萨特后来一直伴随着我。

等到六七十年代以后,萨特的影响渐渐没有当时那么厉害,他好像被其他人给替代了,尤其是著名的结构主义思想家列维·斯特劳斯、福柯、拉康(精神分析学家)、罗兰·巴特、德里达等等,等到六七十年代我们感觉萨特的思想已经过时了,好像被一些更加时髦的,当你说到法国理论的时候就会想到列维·斯特劳斯这些人在人类学方面的贡献,福柯和德勒兹的思想好像取代了萨特,拉康的精神分析、罗兰·巴特的符号学,以及德里达的结构等等,所以很多人觉得很时髦,张口就是福柯、德里达,好像这才是法国的。我这里为什么说“好像”,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萨特其实对他们的影响非常非常巨大的,在很多场合可以看到福柯跟萨特在一起,甚至我可以告诉大家,我回国的时候写了很多关于罗兰·巴特的文章,如果没有萨特就不会有罗兰·巴特,虽然他们两个人的思想听起来好像完全不一样,一个是强调主观性,一个是强调结构、强调决定论等等,但是你看罗兰·巴特早期写的东西跟萨特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萨特对于意识形态的分析深深影响到罗兰·巴特。甚至在这些人身上,他们都是暗暗想着跟萨特较劲,他们心目中都把萨特作为或者是榜样,或者是要超越的人,才会有他们这些人的思想,所以这反过来证明了萨特的重要性。

这张图片我也很喜欢,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到萨特为什么是非常重要的、无处不在的人。图片中间这个人是毕加索。低着头看狗的是加缪。旁边这个人叫米歇尔·莱里斯(著名的人类学家)。这个是西蒙娜·德·波伏娃。这个虚掉的就是拉康。所以萨特作为一个核心的知识分子,他触及了文化的方方面面,萨特对最先锋的东西最   哦,嘿!我是一个不想长大的,小男孩。   游戏。树间风的游戏。树叶在风中的游戏。   大海在大海中的游戏,太阳在白色石子上的游戏。   还有大自然,那可是我最喜欢的游戏。你以为我会抛弃它们,   就像抛弃被开了膛的洋娃娃,仅仅为了品尝成为大人的乐趣?   我是一个不想长大的,小男孩。我所知道的事情,   别人也知道。但是他们不知道如何跟这些事情一起玩耍。   他们被事情奴役了。他们跟我一样知道真理,   但他们是真理的奴隶。他们让人举起扁平的手,在法庭上发誓,   难道那就是真理?   但当我制作肥皂泡,肥皂泡的真理就是它们的色彩:   绿色或紫色。以及透过肥皂泡看到的美好事物。   以及每个气泡如何以惊人和独特的方式,让真理破裂。   当我自言自语,真理就是我思想的绿色或紫色。是我透过思想看到的美好事物:   宫殿,神灵,小女孩,在泡沫中跳舞。以及它们突然破裂的奇特方式。   而真理游戏是我最喜欢的游戏之一,   因为我是一个不想长大的,小男孩。   一切都是游戏。对于我来说,世上的一切都是游戏。   我在土地上玩耍,听任风的漩涡,带着暴风雨的盲目,卷着我在任何地方滚动。   但我永远像他们带走我的时候一样纯洁,   尽管连续几天,我都只有最肮脏的尘埃作为伴侣。   因为吹在我身上的风,以及我身体内的动荡,   都只是游戏。   哦,因严肃的事而堕落的成年人啊,如果你们想知道我是多么的纯洁,   那么就请看着我的嘴,它纯净得像一片蟋蟀吟唱的田野,   它还会生出温柔的微笑,因为它是为游戏而生。   请看着我的眼睛,它们是阳光的窃贼,又带着嘲笑将阳光还给太阳,   太阳这座父亲般的古老星球,会告诉你,盗取它的窃贼的种种游戏。   请欣赏我的卷发,它们在迷人而滑稽地摇摆。   而当失去童年的遗憾让你我在我面前泪流满面,请想一想,   我的灵魂比我的脸还要纯净十万倍。   因为我是一个不想长大的,小男孩。这就是萨特,他一辈子活了75岁,写出那么多作品,思考那么多严肃的问题,但是归根到底他把这些都看作是一个小孩子的游戏,就像牛顿在海边游戏一样。谢谢大家。主持人:观众有一个问题,想问董老师如何看待萨特和梅洛-庞蒂的关系。董强:这个问题很专业,我刚才说到的很多人当中没有把梅洛-庞蒂放进去,因为梅洛-庞蒂在中国的知名度没有那么高,相对来说专业性比较强。但是确实梅洛-庞蒂是对萨特哲学思想的形成或者发展有很重要关系的一个人。如果在教科书上写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尤其萨特跟现象学的关系,就不能不提到梅洛-庞蒂。但是梅洛-庞蒂跟萨特最大的区别,萨特是一个实践的介入的,他是做什么事情比想什么事情还要重要的。梅洛-庞蒂纯粹是思考的,而且他跟萨特最接近的地方就是,他们俩共同对眼光、对目光的思考,就是主体和并不真正存在的客体之间的关系,梅洛-庞蒂纯粹是现象学思想家,从胡塞尔过来的。现象学最根本区别是跟笛卡尔思想的区别,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外面有一个客观世界,由于我思,所以我能够去理解世界,但是这两个是二元,是分开的。胡塞尔的现象学说这两个不是分开的,因为意识,作为我思,“思”永远是某种东西的“思”,“思”是不单独存在的,所以你跟这个世界是混在一起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刚才提到萨特二十多岁的时候说我想成为斯宾诺莎,以及司汤达,司汤达是他在文学上想达到的高峰,斯宾诺莎是和当时笛卡尔不一样的,因为斯宾诺莎反对二元论,所以斯宾诺莎跟现象学的关系连接比较紧。梅洛-庞蒂在意识,跟世界的二元关系上,跟萨特可以说是如出一辙,但是他没有萨特的那种实践,所以萨特到后来在这方面走的相对孤独,因为他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分子,他是一个介入,所谓介入以后变成实践者,所以后来萨特跟共产主义、跟马克思主义都走得很近,因为他认为实践才能改变人,改变世界。梅洛-庞蒂更多的是纯粹思辨性的,在现象学基础上可以说这两个人有很多共通的地方,而且梅洛-庞蒂很多思想会帮助萨特,尤其萨特跟艺术家对话的时候,他会用很多梅洛-庞蒂的思想。我们可以把梅洛-庞蒂看作是一个更多的纯粹现象学在法国的思想家,他探讨更多的是美学问题、艺术问题等等,这是两人之间的差别。萨特后来完全进入这个世界,他要投身于政治,那一面是梅洛-庞蒂没有的。主持人:有人评价巴塔耶的影响被萨特的光芒掩盖了,事实上他对结构主义等现代思潮的影响比萨特更大,您怎么看这个?董强:这又是专业的问题,乔治·巴塔耶也是当时法国思想界起到很多作用的。我个人认为,提出这个问题的不管是老师也好,同学也好,你下的这个论断稍微有点截然。因为巴塔耶影响确实挺大的,但是巴塔耶的影响绝对没有直接影响结构主义者。我把巴塔耶的思想更多放在超现实主义和神秘主义之间,所以巴塔耶是很难进入的,但是他的东西非常有意思。可能让你产生这种感觉的原因是,巴塔耶创办了一本杂志《批评》,福柯和罗兰·巴特都是这个杂志的编委,由此你觉得巴塔耶的思想直接影响他们,但并不是因为他们一起编杂志就影响了结构主义。巴塔耶更多是探索内在世界,我的博士论文写的是亨利·米修,亨利·米修著名的思想就是内在世界,巴塔耶更多要往那边靠,超现实主义、神秘主义、内在世界。这个跟结构主义不完全一样,结构主义探讨的东西相对是客观的东西,比较外在的一些东西,他觉得这些东西对于人、对于人产生的影响。结构主义跟萨特的根本差别在于,萨特老觉得自己是自由的,结构主义认为你是不自由的,结构主义是一种决定主义者,某种东西决定了你某种结构,像拉康认为思想结构控制你,列维·斯特劳斯认为你在的生活样态里面最基本的家庭结构,这些东西从一开始就制约你,而萨特是不接受这些东西的,这是根本差别。萨特年才去世的,萨特从七十年代,70年-80年基本是结构主义不断上升、影响越来越大的时代,萨特那时候干什么去了?萨特因为两个原因,第一,萨特的眼睛基本瞎了,他的身体很差,脑溢血等等,眼睛也看不见,所以相对来说身体这么差,他无法去加入这些探讨。第二,萨特进入了跟前人的对话,他写福楼拜,《家庭的低能儿》,他知道他们在研究什么,但是他作为一个相信人的自由和选择的人,他对决定的东西不感兴趣,所以不是谁替代谁的问题。主持人:最后一个问题,有读者请董老师讲一下萨特和拉康的关系。董强:这又是一个专业问题,其实萨特跟拉康的关系更应该提问萨特和精神分析的关系。整个欧洲,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两个思想,一个是马克思主义,一个就是精神分析。弗洛伊德的思想曾经一度让萨特非常感兴趣,但是后来他排斥了,他相信自己选择的,弗洛伊德的力比多又是一种决定论,他反对这种决定论,所以他后来放弃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但是他后来对精神分析概念还是接受的,因为“精神分析”这个词是很美的,对精神进行分析,对一个知识分子来说是很诱人的,所以他放弃弗洛伊德那套东西,但是对人的主体,包括他写福楼拜《家庭的低能儿》,都在做这样的分析,某种程度上他在分析福楼拜的精神。所以他跟拉康之间,如果真要说相似的东西,就是对主体的重视。但其他的我不认为有什么特别的。拉康对语言的分析,跟萨特所探讨的语言很不一样,相对来说萨特确实对语言的看法比较古典、比较传统一点。主持人:谢谢董老师,今天下午两个小时的时间,董老师给我们上了非常精彩的课,从萨特的生平到他的文学创作,后来有些热心读者又跟董老师探讨哲学问题。萨特确实是影响了二十世纪直到今天的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文学家,萨特也是说不尽的,今天董老师给我们非常多的启发,也非常让我们享受,在这么一个美好的日子,在一年中最长的一天,又是父亲节,恰恰是萨特老先生岁生日,也是他被俘80周年纪念日,非常感谢董老师。各位读者如果还有其他问题可以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guoqiangq.com/sglbly/61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