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美食感受文化的魅力、提升品位
展现思想的艺术表达
与名画撞形的蒙布朗蛋糕
每年爸爸妈妈过生日,我都会做一些蛋糕甜点以表心意,今年会选蒙布朗蛋糕是因为它是用栗子做的,虽然它有它本身的寓意,但我把它入乡随俗的硬整了个中国版寓意——“立子”,还特意在蛋糕顶上放了一个枣——“早立子”,希望我爸爸妈妈的孩子,也就是我,能够早日顶天立地,有所作为。
在给蛋糕们拍照留念时,突然觉得这个形状和我前几天看的大画册里的草垛很像。于是凭模糊的记忆找到了米勒、莫奈和梵高画的草垛。
通过这三个“草垛”,我终于有机会好好认识写实主义与印象主义,以及它们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还有代表画家。
蒙布朗版米勒的草垛
蒙布朗版莫奈的草垛
蒙布朗版梵高的草垛
为了方便阅读,依旧先列一个大纲:
蒙布朗蛋糕
名家草垛
米勒的草垛、莫奈的草垛、梵高的草垛
法国写实主义
巴比松画派
法国写实主义代表人物
卢梭、柯罗、米勒、库尔贝、杜米埃
法国印象主义
外光派
法国印象主义代表人物
马奈、莫奈、塞尚、雷诺阿、梵高、高更
参考文献
蒙布朗蛋糕
蒙布朗蛋糕是一种使用栗子泥制作的法国糕点,法文:Mont-Blanc,以欧洲阿尔卑斯山的俊秀山峰“白朗峰"(也称“勃朗峰”)命名。蒙布朗的外型是照着白朗峰的样子去做的,白朗峰山顶常年积雪,秋冬时因树木枯萎常呈现褐色,正统的法式蒙布朗,外面的栗子奶油是褐色的。
蒙布朗蛋糕起源于阿尔卑斯山附近的法国萨瓦地区和意大利的皮埃蒙特州等地区经常食用的一款家庭甜点,它是在甜甜的栗子糊上添加经搅拌已出泡的鲜奶油。后来这款蛋糕传到法国巴黎,经法国人制作越发精致,很多人都认为现在所见的蒙布朗的样子就成型于那个时候。据说,最早在巴黎经营蒙布朗蛋糕的是创始于年的沙龙“Angelina”(安吉丽娜)。
法国的蒙布朗蛋糕基本上和意大利的差不多,区别仅在于蛋糕顶端的栗子奶油上,很多蒙布朗蛋糕的形状、大小、蛋糕胚类型和装饰奶油的模样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唯一的共同点就是材料中一定会有栗子奶油(或是其他味道接近的素材)。不过为了节约成本,也出现了不少以甘薯奶油制作的蒙布朗蛋糕。加了一颗被包裹在打发鲜奶油里的切半甜栗。日本的蒙布朗蛋糕正是热衷使用甘薯奶油(或是南瓜奶油)更甚于栗子奶油的典型例子。不单如此,日本的糕点师还在此基础之上开发出了许多蒙布朗蛋糕的变种——比如使用了栗子抹茶混合奶油的抹茶蒙布朗蛋糕,以及使用了栗子可可混合奶油的巧克力蒙布朗蛋糕。发展到后来,居然还出现了鲜奶油里根本没有栗子、只添加了各色果汁或地方特产的蒙布朗蛋糕。
甜点大师们制作的蒙布朗蛋糕
我做的的蒙布朗蛋糕是放有一小片戚风蛋糕坯的塔壳里挤上鲜奶油,放上一块形如小雪山的蛋白糖,并在蛋白糖顶端放半颗栗子,然后再在外层挤上面条状的栗子糊将其包裹起来,最后在棕色的的栗子糊上撒上糖粉。
名家草垛
01
米勒的草垛
年米勒在枫丹白露森西侧边缘的巴比松村庄定居,这是十九世纪中期一群风景画家非正式聚会的所在,后来人们称他们为巴比松画派。这幅秋日景致是描绘四季的系列画作之一,背景可见村庄屋顶,该系列是米勒的友人及巴比松画友西奥多·卢梭的赞助人哈特曼(FredericHartmann)请米勒绘制。硕大的干草堆令人忆起米勒描绘三位农家妇女是经典画作《拾穗者》,《拾穗者》曾在年的巴黎沙龙展出。
这件作品是以艺术家晚期画风典型的素描般松散笔触画成;地面特意露出部分丁香玫瑰色,也可以看见打稿的炭笔痕迹,干草堆与羊的轮廓尤其明显。尽管手法明显即兴,但米勒是凭记忆在画室完成作品。美国画家威尔·罗(WillLow)回忆,年米勒曾给他看一张简单的铅笔草图,在口袋大的素描本里,画有这三个干草堆的轮廓,米勒还评论道:“直接画成习作——就这样。”
《秋天的干草堆》(HaystacksAutumn),米勒
,布面油画,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美国纽约
02
莫奈的草垛
莫奈从一八九零年开始常常选择同一个主题连续在一年两年之间创作十几二十幅系列作品。
《干草垛》就是他从一八九零到一八九一年花了一年时间创作的最早的系列主题。
搬到吉维尼之后,有了稳定的经济生活保障和安定的家庭环境,莫奈对创作的视野格局越来越大,也才有机会作系列主题的长时间的思考。
他住在吉维尼,附近有很多农家。夏季过后,麦田收割,一束一束的干草梗堆叠积累,形成一个个圆形的、菇菌形状的干草堆。干草堆一幢一幢兀立在收割以后空旷辽阔的田野中。日出日落,春去秋来,晴雨交替,寒来暑往,所有季节的变化、日月的更替、黎明黄昏,不同的光线都照映在干草堆上,干草堆经历着不同时间的变化。
自古以来很少有人以干草堆作为绘画对象,干草堆不是美丽风景,也不是花卉,没有鲜艳颜色,更没有活泼的姿态,一般人看到一堆干草,或许不会有什么特别反应。干草堆只是农民收割完之后没有特别珍贵价值的剩余物资,也许可以用来做喂养牲畜的饲料,也许可以铺在马厩屋顶挡雨水风雪,或弃置在田中任其腐烂变成土壤中的肥料。
干草堆,在欧洲和在亚洲一样,都是农田收割后常见的风景,但是也都没有特别引起画家注意,成为重要的绘画主题。
莫奈的《干草堆》事实上非常像中国古代长卷画的观念,慢慢一点一点展开,每一段局部也许平凡无奇,但是一旦连接起来,才发现如此壮阔,视野宏大。
西方绘画一直关心“空间”,画家站在一个定点,寻找固定焦点,闭起一只眼睛,确定严格的三度空间的景深透视。
关心景深透视的空间绘画,往往看不到时间的微妙变化。
汉字的空间是“宇”——“上下四方”。汉字的时间是“宙”——“古往今来”。
我们常说“宇宙”,可能忘了这两个字不单指“空间”,也意指“时间”。
东方绘画关心的其实不是单纯固定不变的“空间”,而是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时间”。
夏圭的《溪山清远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都是超过八米以上长度的手卷,必须拿在手中,一面卷,一面放,一个局部一个局部,一段一段,连接成一幅壮观无限的长卷风景。
这样的风景不是某一特定时间下空间,而是在漫长时间里创作者的记忆总和。
因此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从元至正七年画到至正十年,三年之间叠叠布置还没有画完。
黄公望画的不是一座山,也不是一条河流,而是山与水在时间里记忆的总和。
中国宋元绘画一直追寻宇宙的无限性,不满足于一个局限自己的定点,因此发展出了西方绘画没有的“立轴”与“长卷”形式。“立轴”视觉的上下移动,与“长卷”视觉的左右浏览,是暗示时间的无限性。
莫奈喜爱东方,可能不只是收藏浮世绘版画,不只是营造日本拱桥,种植睡莲、垂柳,经营东方园林美学。值得注意的是莫奈中年以后系列主题连作中的时间概念,可能更贴近他对东方哲学本质的了解与追求。
莫奈一八八三年住到吉维尼,有机会在夏日收割后的田野间散步,有机会看到干草堆。事实上,一八八四年他就画了最早的一幅《干草堆》,这幅最早的干草堆目前收藏在纽约罗森斯塔夫(CollectionJ.Rosenstaff,NewYork)基金会。
《最早的干草堆》,莫奈
,罗森斯塔夫基金会藏,美国纽约
田野间一前一后两堆干草,一大一小。远处地平线上刚刚透露出黎明的光,熹微的初日之光干净透明,大地慢慢亮起来。
从莫奈吉维尼的房屋望去的干草堆的景色
莫奈《干草堆》系列虽然一八八四年就已经开始,但是真正有计划地动手创作,连接成一组壮观的时间史诗,是在一八九零到一八九一年。
他开始把许多对“干草堆”的印象连接在一起——
——夏日炎热的风里刚刚收割下来的麦草堆,透着新鲜的阳光与土壤的气味。
——某一个黎明,大地上透出破晓的微光,干草堆的边缘刚刚被微曦的光照得幽静。
——日正当中,烈日炙烤下仿佛要燃烧起来的白热的干草堆。
——日落黄昏,夕阳余晖照耀着灿烂的霞彩的干草堆,拖着长长的影子,仿佛不忍离去的斜阳余辉。
——经过初秋,清冷的空气里透着透明的微光,干草堆像是被遗忘在荒地旷野上的一个孤独的身影。
——深秋风雨里的干草堆,逐渐寒凉下去的光。
——冬日大雪翻飞,雪光映照着夕阳的金红色的光,灿烂缤纷竟如繁华。
——初春的清晨浓雾密密层层地围绕,黎明的光在雾气中浮沉游荡,一丝一丝的光,一线一线在干草上出现。
《干草堆系列》,莫奈
-,芝加哥艺术中心藏,美国芝加哥
莫奈用一整年的时间在田野里面干草堆,从破晓黎明画到中午,从中午画到黄昏。看着清晨的光一点一点在草堆上亮起来,又看着黄昏的光一点一点在草堆上淡去消逝。
一共大概二十五幅《干草堆》系列的作品,分散在世界各个角落,记录了长达一年的时间里,莫奈以干草堆为名看到的春、夏、秋、冬,黎明、黄昏,晴日与大雪,明朗与灰雾,他看到一个物体经历着时间的变换,看到千变万化的干草堆其实只是光的魔术。
在绘制“干草垛”系列作品时,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光线,他的继女布朗丝推着一辆手推车,装上他未完成的画幅,随着他在田野上奔波,以便随时按照需要而调换画布。
莫奈一生在绘画里寻找光,光成为他领悟生命的符咒,他走进光,看到干草堆,看到晨曦,看到余晖,看到生,也看到死亡。
《吉维尼夕阳下的干草堆》,莫奈
,波士顿美术馆藏,美国波士顿
平凡无奇的田野间的干草堆,莫奈用长达两三年的时间观察光的变化,记录光的变化,成为他著名的《干草堆》系列作品。
03
梵高的草垛
从年6月12日到20日,梵高创作了一个系列作品——麦田系列。在猛烈的阳光下,人们从不停歇地劳作,除非有一场暴风雨来阻止他们。梵高写信给提奥说,他觉得这幅画立体感更强,风格更明显。作为一个欧洲北方人,他懂得如何画出北方土地的色彩,但现在却深深陶醉在这里的阳光中,感觉到“炙热的自然在燃烧”。
在梵高的《麦田》中,统一的色调和偏高的地平线,梵高借此展现了广阔的田野和形形色色的人与事。由远及近地看,画面最前端是用黄色与红色线条画成的麦穗,麦田一直向远方延伸,最远处是蒙马儒的修道院与阿尔卑斯山脉。土地被色块分成不同层次,层层展开,直到天际。农民们在枯焦的田地里收集和扎拢干草,然后再放到谷仓里去。
之前,梵高已懂得将春天的柔美汇聚于开花的果园中;现在,他又成功捕捉到夏天的气息,将蓝色的天空与金黄色的麦穗置于其中形成鲜明的对比。梵高深知这件作品的价值,尽管他一向是个谦虚的人,仍忍不住向提奥说了三次这样的话:“这幅油画,足以让其他的作品黯然失色。”
在梵高写给弟弟提奥的信中有详细阐述他的这幅作品:
约年6月18日,伯纳德
这是一幅播种者的素描:大片犁过的田地,翻起的泥土呈现紫色,成熟麦田的赭黄色调略带一点胭脂红。浅色的天空是1号铬黄掺一点点白,像太阳一样明亮,而天空的其他部分则是1号和2号铬黄混合而成。的确非常黄。播种者穿着蓝色的衬衫和白色裤子。土地也披洒了一层黄色,呈现出黄色和蓝紫色混合之后的中间色;不过我已经不太在意真实的颜色了。我更愿意创作像老历书一样单纯的图画,就是那种旧时的农村历书,以完全原始的方式来表现冰雹、雪、雨以及好天气,如同安克坦在《丰收》里所成功描绘的一样。坦诚地说,我对乡村生活尤其偏爱,生长于乡间,零星记忆的片段和对播种者及谷束所象征的永恒的渴望,让我着迷不已。但什么时候我才能把盘旋在脑海中的星空沉淀到纸上呢?哎呀,哎呀,正如乔里-卡尔·于斯曼的小说《共同生活》里的西普里安所说:最好的画是你躺在床上、叼着烟斗的时候灵光浮现,但却永远还没画出来的。
但是对着这样完美、壮阔绝伦到妙不可言的自然,不论你感觉自己多么拙劣无能,都要提笔一试。
这是另一幅风景,日落时?或者月出时?反正是夏季的阳光。紫罗兰色的小镇,黄色的星星,蓝绿色的天空。麦田的色调有古金色、紫铜色、金绿色、红金色、金黄色、蛋黄色、红色和绿色。画在30号的正方形画布上。这幅素描是在密斯托拉风正猛烈的时候画的,我把画架用铁栓固定到了地上,也推荐你试试这玩意儿,先把画架腿插进地面,然后把半米长的铁栓固定在它旁边,用绳子把架腿和铁栓绑起来。这样就可以在风里画画了。
关于黑色和白色,我想以《播种者》为例来谈谈。画面分两部分:上半部分是黄色的,下半部分是蓝紫色的。白色的裤子可以让观者在看过黄色和蓝紫色超强烈对比的刺目效果后,暂且转移注意力,放松下眼睛。这就是我想说的。
《收获》(TheHarvest),梵高
,布面油画,梵高博物馆藏,荷兰阿姆斯特丹
法国写实主义
起源:法国
时间:-年
写实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以崭新姿态登上艺术舞台,社会的各个层面由此更加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19世纪的法国写实主义绘画展现了与浪漫主义不尽相同的面貌。写实主义的画家虽然有的受过专门的古典风格的绘画训练,但是他们不再热衷于在神话和在历史中寻求灵感,而是全力在直面现实或贴近自然的过程中发现美的本身。卢梭、柯罗、米勒、库尔贝和杜米埃等均是出类拔萃的代表。
法国经历两次推翻帝制的革命之后,艺术家们逐渐体认到,艺术应该不再只是服务于宫廷贵族们的需求,以巴洛克、洛可可等甜美风格描绘他们奢华庸俗的生活;也不应该只是一味地追求古典主义的理想化风格,沦为圣经、神话的图像解说,当然更不应该仅仅以煽情、浮夸的手法描绘异国风情及特殊事件的浪漫主义为满足。而是应该以实际观察为基础,忠实地描绘周遭的人、事、物或风景等题材,不须刻意地加以美化或理想化。
加之工业革命以来,技术革命变化之快使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日渐频繁,让人应接不暇。西方文化渐渐失去稳定性和持久性,这是人们共同的感受。达尔文的进化论和马克思的阶级斗争论加剧了这种感受。社会变迁不仅体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而且也反映在表现生活现实的文学艺术作品中。现代主义艺术就在这时走上舞台,现代主义艺术家声称:“只有那些当下的东西,人们亲眼目睹的东西才是‘真实的’。”他们重新思考当下的处境,关心亲身经历和日常生活,拒绝历史和虚构。
在新思潮的冲击下,艺术家的风格意识突然觉醒,自由的、个人化的观察视角令绘画变得丰富多彩。
当然,这种表现一般大众日常生活的绘画,在十六世纪的布勒哲尔(PieterBruegel,约-,法兰德斯)、十七世纪的维米尔(JanVermeer,-,荷兰)及十八世纪的夏丹(JeanSimeonChardin,-,法国)等人的画中都曾出现过。不过,到了十九世纪中叶,写实主义的出现才全面地蔚为风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画家包括倡导“为民众而艺术”的库尔贝、描绘农民贫穷朴素生活的米勒、以社会主义思想揭示社会矛盾和不公的杜米埃等人。他们除了对重古薄今、追求唯美、虚构传奇的古典主义及浪漫主义提出严厉的批判,也透过作品强烈讽刺与批判当时的世态。
《收割者》(TheHarvesters),布勒哲尔
,木板油画,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美国纽约
19世纪40年代,文学上开始有一种对抗浮滥的浪漫主义的写实运动兴起。
文学上的莫泊桑、福楼拜,都以平实的细节叙述取代了浪漫主义情感夸大的形容词。
写实主义使艺术从主观回到客观,以更多客观存在的细节代替主观的情绪宣泄。
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是写实主义的名作,以冷静的笔法刻画了一名法国乡村女子的浪漫幻想。《包法利夫人》变成了象征,正是受浪漫幻想影响,回不到现实的一种生命状态。福楼拜不含褒贬,只是冷静描述,使读者进入主角的世界。
写实主义艺术家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再现了大地上贫苦人的生活状态。他们的写实笔触坚强有力,怀揣着真诚感受,带着细心的观察,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guoqiangq.com/sglbly/6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