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派”与中国动画的
过去、现在和未来(下)
文/丁亚平
“中国学派”:历史性定见及其解构
关于“中国学派”的称谓,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来自对以20世纪50-80年代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主体的动画创作者及其作品的总结。《电影艺术词典》中这样界定:“中国动画电影吸取了丰富多彩的民族绘画和其他民族艺术的营养,逐步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艺术风格,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被称为‘中国学派’”。[5]以我之见,“中国学派”并不是一个广义的称谓。在50-80年代的动画创作黄金时期,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共做出了三个方面的突出贡献:
第一,提出“创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动画的建设与发展。当特伟提出这样的口号,并且在他及其创作团队的作品中身体力行的时候,实际上,他们已经为创作中国风格的动画片奠定了基础,并为中国动画学派电影的建设开了先河。特伟作为中国动画电影的领导者和导演艺术家,在倡导、组织、直接创作和参与创作中国风格的动画片方面,在中国动画学派的形成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和杰出的贡献。
第二,开展了一系列水墨动画的全新尝试,相继推出《小蝌蚪找妈妈》《牧童》《山水情》等经典作品,尤具影响力。其中,特别是阿达、段孝萱的具体探索,值得肯定。《小蝌蚪找妈妈》拍摄完成后,《新闻简报》()曾用一分多钟,发了题为“标民族之新,立民族之异”的新闻,认为它是一个成功的创造。
第三,则是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推出动画《大闹天宫》(万籁鸣、唐澄执导),影响广泛。《大闹天宫》全长分钟,创作者们用了将近4年时间才将其完成。如果说水墨动画树立了“中国动画”写意方面的标杆,那么《大闹天宫》则达到了“中国动画”叙事方面的顶峰。此片交由法国的一家公司担任海外发行,当时的法国媒体发表文章评论说,《大闹天宫》不但有美国“迪士尼”作品的美感,而且在造型方面独具匠心,它“完美地表达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
一系列动画的创作实践为“中国动画学派”的命名,提供了先决条件。实际上,当时已有诸如学派之类的称谓。比如克罗地亚的“萨格勒布学派”,它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辉煌于60年代,先后拍摄了很多动画电影,这些电影以讲述小人物的故事为主,以小人物作为符号表达时代内涵,民族风格鲜明,出现了一系列的代表动画导演。除此之外,在世界动画电影的标识中,还包括“波兰学派”以及日本的吉卜力工作室等。不过,这样的“学派”或创作群体和我们通常理解的“学派”稍微有些不同,所以说在国际动画中,学派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和存在。
“中国学派”是否得到大家的承认呢?每个人了解的情况不尽相同。以上海美术电影厂为标志的中国动画在国际上接连获奖,作为一种中国电影的标识被国际影坛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guoqiangq.com/sglbly/9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