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萨格勒布  >> 萨格勒布美景 >> 正文 >> 正文

实践创新大型国有企业应急管理体系与能力建

来源:萨格勒布 时间:2021/4/1

本文已刊登在《中国应急管理科学》年第8期。转载、使用请依照《中国应急管理科学》“著作权使用说明”。作者在原稿件(点击底部“阅读原文")基础上对部分内容又作了微小修订,并增加了图片。特此说明。

摘要: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地位重要、作用关键、不可替代,是党和国家的重要依靠力量,国有企业的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直接决定国有经济安全生产发展水平,对实现产业链完整、业务可持续运行乃至经济社会的稳定,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作为集上下油、国内外、工商贸为一体的特大型国有企业,涉及易燃易爆、有毒有害、高温高压等风险因素,在石油石化企业和危险化学品行业等高危领域有很强的代表性。研究分析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应急管理体系现状,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石油石化企业安全生产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以习近平新时代安全发展理念和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为指导,提出从底线思维、统一领导、顶层设计、日常管理等方面推进中石油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思考与对策。

关键词:新时代、国有企业、应急管理、体系、能力

引言

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石油辽阳石化分公司考察时强调,国有企业地位重要、作用关键、不可替代,是党和国家的重要依靠力量。同时要求:国有企业要改革创新,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要一以贯之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一以贯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努力实现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发展[1]。

本文介绍了中石油“五位一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探索实践和管理现状,分析中石油应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挑战,提出新时期推进中石油应急管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的思考,为加强国有企业应急管理工作,提升突发事件应对水平,提供决策参考。

一、国有石油石化企业应急管理体系与能力建设的重大意义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统称“中石油”)作为特大型国有石油石化企业,生产经营业务涉及油气开发、炼油化工、储运销售等多个环节,存在井喷失控、油气生产装置着火爆炸、危险化学品运输及管道储运事故,有毒有害介质泄漏中毒以及环境污染等事故灾难风险[2-5]。在以全面建设世界一流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为目标,坚持“资源、市场、国际化、创新”发展战略,为保障国家油气资源安全提供强有力保障的进程中,中石油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工作越加显得尤为重要,作为被国资委列为创建世界一流的示范企业,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在公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中的地位也更加明显。在开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的国家能源方针基础上,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加快炼油化工企业转型,建立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企业制度,国有石油石化企业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是国家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主战场,是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战略布局下探索和实践企业应急管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的排头兵。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安全发展理念,特别是对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重要论述,更好地发挥国有石油石化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系统筑牢安全生产防线,坚守底线思维,坚持统一领导,构建新时代应急管理体系顶层设计,扎实做好企业日常应急准备,持之以恒地推进企业应急管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建设工作,任务迫切、意义重大[2-5]。

二、中石油应急管理体系现状

自年开始,在国家推进“一案三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指引下,结合中石油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形势特征,中石油持续推进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经过近20年的努力,基本建成组织机构完整、预案体系完善、制度标准完备、救援保障有力、科技支撑先进的应急管理体系,并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线上平台协调调度运行[5]。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一个集实用性、可操作性、实效性于一体的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基本形成[2,5-6]。

(一)应急组织体系

在应急组织方面,中石油按照“总部协调、专业归口、企业负责”的管理模式,形成“总部-企业-企业下属单位-基层站队”四级组织体系。中石油成立了由各级主要负责人牵头、分管领导及有关部门(单位)负责人等人员组成的应急领导小组,形成了横向倒边、纵向到底的应急管理组织网络。各级应急组织在应急体系规划、预案制修订、应急演练培训和应急处置救援等工作中发挥重要的牵头作用,支撑引领中石油集团及下属成员企业应急管理的高效运行[5]。

公益讲座

应急处置、救援响应和危机管理三种组织模式(视频+PPT)

(二)应急预案体系

在应急预案方面,中石油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源于石油石化企业重特大事故风险的经验与教训,按照国家应急预案管理法律法规与政策标准要求,结合企业风险特征与组织机构特点,在年首次编制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基础上,经历年“总体+专项预案模式”确立,到年版的多次修订和逐渐完善,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同时,开展了结构优化、内容简化、形式卡片化等工作,提高了各级预案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在安全生产应急实践探索中,更加突出了基层现场的处置预案(方案)和重点岗位处置卡(简称“一案一卡”),推进了应急管理工作重心下移,处置关口前移。

(三)制度标准体系

在应急制度与标准方面,以中石油总体应急预案确定的应急方针、政策等为统领,制定了一系列事故应急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应急管理制度标准体系,与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要求相衔接,落实与推进依法治企的工作理念。近年来,中石油总部层面制定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办法》等企业制度和标准,规范应急预案的管理工作,形成了上下自成体系,横向对接有序,以及与国际管理惯例接轨的制度标准管理体系,实现应急管理工作有规可依、持续改进[5]。

(四)救援保障体系

在应急救援保障方面,中石油与业务发展相配套,突出“井控、海上、管道”三大应急救援响应中心和“专职消防(含气防)、管道维抢修”两大体系建设,做专、做强中石油一级应急救援响应队伍。目前中石油“三大中心、两大体系”的应急队伍中,已经有17支队伍被确定为国家级应急救援队伍[2,5]。以中石油下属成员企业现有专兼职队伍为骨干,做强中石油二级专业应急队伍[2,5];以企业下属单位工程技术与施工作业队伍(专兼职队伍)为重点,做实中石油三级应急救援队伍;在重点油气开发区域建立2个井控应急救援响应分中心,在濒临江河湖海水域等环境敏感区和污染高后果区,以公里为半径设立7+2个应急物资储备库,实现应急队伍和关键应急物资装备等应急能力前置。通过功能定位和职能完善,建立起监测预警、信息传递、处置救援、区域响应、协调联动为一体的应急救援队伍及资源保障体系,不仅为中石油安全环保形势的总体稳定提供了有力救援保障,还在参与社会救援和兄弟单位应急响应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基于“情景构建”原理指导石油化工企业应急演练

(五)科技支撑体系

在应急科技与平台支撑方面,中石油重点依托“总部直属研究院-企业研究院”两个层面科研机构提供技术支撑,结合国内外应急技术现状和企业实际情况,对生产安全与环境突发事件应急支撑关键技术总体框架进行规划和设计。“十三五”以来,中石油开展了井喷失控应急、长输管道抢维修、油气站库及罐区火灾消防应急、溢油应急、重特大突发事件情景构建等科技攻关工作,攻克了井喷抢险救援、管道抢修、罐区火灾监控防护、溢油应急处置、应急准备评估等关键技术,研发了自行远控带火井口作业机、水下管道带压开孔机等自主设备,形成特色鲜明的中石油应急支撑技术体系[2,5]。在应急通讯保障能力方面,中石油建成总部应急指挥大厅和企业应急平台,配备59台车载应急通信系统,实现了总部与突发事件现场通讯与指挥决策的无缝衔接、互联互通。

三、石油石化企业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石油石化企业生产经营普遍涉及油气开发、炼油化工、储运销售等多个环节,存在井喷失控、油气生产装置着火爆炸、危险化学品运输及管道储运事故,有毒有害介质泄漏中毒以及环境污染等事故灾难风险,事故企业在初期应急处置过程中的信息报告、疏散警戒、应急处置等多个应急环节上,与新时代发展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相适应,应急响应的时效性滞后,回应社会关切不及时,善后处置不妥善等,反映出企业应急管理准备能力依然存在短板[2,5]。此外,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随着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种变革变化幅度之大、调整速度之快、涉及领域之宽、影响之深前所未有,石油石化企业发生的突发事件与环境、社会、公共安全之间存在复杂耦合关系,企业应急管理面临着诸多风险挑战[8-10]。

(一)重大事故及险情时有发生

石油石化企业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高风险行业特点一直没有改变,加之随着上游勘探开发力度加大,下游业务转型,化工园区扩张迅速等因素影响,新的不确定风险因素对安全生产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都带来了新的考验。近年来,我国石油石化企业和危险化学品行业发生多起严重事故,年江苏响水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3·21”特别重大爆炸事故,年青岛市“11·22”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特别重大事故,年河北省张家口盛华化工“11·28”重大爆燃事故,年自然灾害引发的贵州省晴隆县“7·2”输气管道泄漏爆炸燃烧事故等,人员、财产损失巨大,社会影响恶劣。深究事故事件深层次的原因,既有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的老顽疾,也有企业安全生产边界与城市扩张发展造成的“城围石化”的新冲突,还有突发事件演灾过程中企业、政府、社会与自然之间互为因果、交织耦合的新挑战。当代社会石油石化企业突发事件风险的复杂性、耦合性,演灾后果的突变性、不确定性,给企业开展初期应急处置工作、企地协同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带来巨大阻力,完善提升重特大事故风险应急准备能力面临重大挑战[3,5]。

(二)应急准备能力不足

石油石化企业应急准备能力不足,阻碍了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主要表现在:1、部分企业领导底线思维不足,一些企业安全形势比较稳定,应急工作不受重视,应急处置主要依赖经验和领导临机决策,应急意识和能力在日常工作中得不到锻炼;2、应急预案与实践结合不紧密、可操作性不强,应急预案制修订工作程序不规范,应急预案培训不到位,响应分级不清晰,程序措施不具体,应急保障空心化;3、应急演练质量不高,演练总结评估改进不足,主要领导参加应急演练次数少的情况比较普遍,企业倾向于演练高频常规突发事件,较少涉及小概率和高后果突发事件,很难考验“急难险重”突发事件处置救援和危机决策指挥能力;4、特殊环境突发事件的应急物资储备保障能力存在不足,在高山、海洋、高寒、偏远等处置救援困难的地区,发生规模巨大或次生灾害极其严重的突发事件时,相应的物资和保障时效不足;5、新兴应急处置救援技术转化和应用率不足,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等技术迅猛发展,将对传统应急技术带来颠覆性影响,远程协同应急、救援机器人、大数据智能决策等具有极高本质安全能力应急救援技术,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

(三)信息化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信息化社会的蓬勃发展给应急管理带来的新机遇与新挑战。一方面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全面融入社会生产生活,深刻改变着全球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和安全格局,非传统安全问题凸显,网络聚集效应明显,网络安全事件频发[11-13]。年勒索(WannaCry)病毒爆发波及中石油2万座加油站断网,伊朗核设施遭遇震网病毒攻击、乌克兰电厂因黑客攻击导致大面积停电,安全已经成为互联网发展中首要考虑的问题。另一方面全球石油技术正向着信息化、数字化与智能化方向快速发展,这就要求石油石化企业必须打破原有生产经营模式,通过前沿信息技术的集成,创新经营模式、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企业的精细化、智能化管理。年,壳牌石油公司开发出第一台在油气行业被许可用于爆炸性环境的机器人,名为“Sensabot”,以用于监控设备和执行安全检查任务。年,壳牌石油公司与微软合作,大规模推行“石油人工智能”,逐步实现加油站管理、设备维护、定向井钻井以及员工交互人工智能化。

(四)国际油气合作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海外油气业务的不断拓展,对维护在外人员人身安全、加强海外资产保护提出新要求,带来了新挑战。(作者注:以年中国石油灭火队赴科威特灭火为标志,中国石油迈出了“走出去”步伐。)自年以来,按照“利用两种资源、开发两个市场”方针和实施“走出去”战略,中石油陆续在33个国家开展了90个油气合作项目,每年赴外工作人员可达近万人次。在哈萨克斯坦阿克纠宾、伊拉克哈法亚、土库曼斯坦阿姆河、苏丹等地运行着多个千万吨级油(气)田,中哈原油管道、中亚天然气管道、中缅油气管道累计输送原油近1.6亿吨,输送天然气超3亿立方米[14]。年2月,中石油在乍得首都恩贾梅纳市内的项目驻地遭到枪弹袭击,项目部墙壁上弹痕遍布,办公设备遭暴徒哄抢,财产损失达数十万美元。年,利比亚爆发内战,中国政府启动国家一级响应,中石油、中国建筑、中国交建、中国铁建等央企组织撤侨行动。年,南苏丹首都朱巴爆发武装冲突,按照外交部和中石油总部的要求,中石油海外尼罗河公司组织撤离一般工作人员。今年以来,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逆全球化思潮、民粹主义、单边主义及恐怖主义等发展态势不容乐观,地区冲突、境外反华势力及中美贸易摩擦等,对确保我国境外油气合作项目和人员机构安全,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发展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在经受严峻考验。

(五)社会公众关切提升危机管理难度加大

我国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国际形势波谲云诡、周边环境复杂敏感、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因石油石化企业突发事件引发的负面社会影响更加突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成为人民群众的普遍需求,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怀有越来越高的期盼和越来越迫切的需求。社会公众对企业安全生产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guoqiangq.com/sglbmj/7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