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白胡子穷老头儿向我们乞求施舍。我的同伴约瑟夫·达夫朗什竟给了他一个五法郎的银币。我觉得有点惊奇。他于是对我说:
这个可怜的人使我想起一段往事,这段往事我一直念念不能忘怀。下面我就来讲给您听。
我的家庭原籍勒阿弗尔,并不是有钱人家,也就是勉强度日罢了。我的父亲做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我有两个姐姐。
我的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她常常找出一些尖酸刻薄的话,一些含蓄、恶毒的责备话发泄在我的父亲身上。这个可怜人这时候总做出一个手势,叫我看了心里十分难过。他总是张开了手摸一下额头,好像要抹去根本不存在的汗珠,并且总是一句话也不回答。我体会到他那种无可奈何的痛苦。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日用品和店铺里铺底的存货。姐姐们自己做衣服,买十五个铜子一米的花边时还常常要在价钱上争论半天。我们日常吃的是肉汤和用各种方式做的牛肉。据说这又卫生又富于营养,不过我还是喜欢吃别的东西。我要是丢了钮子或是撕破了裤子,那就要狠狠地挨一顿骂。
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防波堤上去散步。我的父亲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套着手套,让我母亲挽着胳膊;我的母亲打扮得五颜六色,好像节日悬万国旗的海船。姐姐们总是最先打扮整齐,等待着出发的命令;可是到了最后一刻,总会在一家之主的礼服上发现一块忘记擦掉的污迹,于是赶快用旧布蘸了汽油来把它擦掉。
于是我的父亲头上依旧顶着大礼帽,只穿着背心,露着两只衬衫袖管,等着这道手续做完;在这时候,我的母亲架上她的近视眼镜,脱下了手套,免得弄脏它,忙得个不亦乐乎。
全家很隆重地上路了。姐姐们挽着胳膊走在最前面。她们已经到了出嫁的年龄,所以常带她们出来叫城里人看看。我依在我母亲的左边,我父亲在她的右首。我现在还记得我可怜的双亲在星期日散步时候那种正言厉色、举止庄重、郑重其事的神气。他们挺直了腰,伸直了腿,迈着沉着的步伐向前走着,就仿佛他们的态度举止关系着一桩极端重要的大事。
每个星期日,只要一看见那些从辽远的陌生地方回来的大海船开进港口,我的父亲总要说他那句从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就在这条船上,那会多么叫人惊喜呀!”
我父亲的弟弟于勒叔叔是全家惟一的希望,而在这以前曾经是全家的祸害。我从小就听家里人谈论这位叔叔,我对他已是那样熟悉,大概一见面就能立刻认出他来。他动身到美洲去以前的生活,连细枝末节我都完全知道,虽然家里人谈起他这一段生活总是压低了声音。
据说他当初行为很不端正,就是说他曾经挥霍过一些钱财,这在穷人的家庭里是罪恶当中最大的一种。在有钱人的家里,一个人吃喝玩乐无非算是糊涂荒唐。大家笑嘻嘻地称呼他一声花花公子。在生活困难的家庭里,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儿,那他就是一个坏蛋,一个流氓,一个无赖了。虽然事情是一样的事情,这样区别开来还是对的,因为行为的好坏,只有结果能够决定。总之,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那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减少了我父亲所指望的那一部分。
按照当时的惯例,他被送上一只从勒阿弗尔开往纽约的商船,到美洲去了。
一到了那里,我这位于勒叔叔就做上了不知什么买卖,不久就写信来说他赚了点钱,并且希望能够赔偿我父亲的损失。这封信在我的家庭里引起了极大的震动。于勒,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好人,有良心的人,达夫朗什家的好子弟,跟所有达夫朗什家的子弟一样公正无欺了。
有一位船长又告诉我们,说他已租了一所大店铺,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
两年后又接到第二封信,信上说:
我亲爱的菲利普,我给你写这封信是免得你担心我的健康,我身体很好。买卖也好。明天我就动身到南美去作一次长期旅行,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如果真的不给你写信,你也不必担心。我发了财就会回勒阿弗尔的。我希望为期不会太远,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
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一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
果然,十年之内于勒叔叔没有再来过信,可是我父亲的希望却在与日俱增;我的母亲也常常这样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于是每个星期日,一看见大轮船向上空喷着蜿蜒如蛇的黑烟,从天边驶过来的时候,我父亲总是重复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就在这条船上,那会多么叫人惊喜呀!”
简直就像是马上可以看见他手里挥着手帕叫喊:“喂!菲利普!”
叔叔回国这桩事十拿九稳,大家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于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在安古维尔附近置一所别墅。我不敢肯定我的父亲是不是已经就这件事进行过商谈。
我的大姐那时二十八岁,二姐二十六岁。她们还没有结婚,全家都为这件事十分发愁。后来终于有一个看中二姐的人上门来了。他是一个公务员,没有什么钱,但是诚实可靠。我总认为这个年轻人下决心求婚,不再迟疑,完全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的缘故。
我们家赶忙答应了他的请求,并且决定婚礼之后全家都到哲尔塞岛去小游一次。
哲尔塞岛是穷人们最理想的游玩地点,路并不远;乘小轮船渡过海,便到了外国的土地上,因为这个小岛是属于英国的。因此,一个法国人只要航行两个钟头,就可以到一个邻国去看看这个民族,并且研究一下在大不列颠国旗覆盖下的这个岛上的风俗。
哲尔塞岛的旅行成了我们朝思暮想、时时刻刻盼望、等待的一件事了。
我们终于动身了。我现在想起来还像是昨天刚发生的事:轮船靠着格朗维尔码头生火待发;我的父亲慌慌张张地监视着我们的三个包袱搬上船;我的母亲不放心地挽着我那未嫁姐姐的胳膊。自从二姐出嫁后,我的大姐就像一窝鸡里剩下的一只小鸡一样有点丢魂失魄;在我们后边是那对新婚夫妇,他们总落在后面,使我常常要回过头去看看。
汽笛响了。我们已经上了船,轮船离开了防波堤,在风平浪静,像绿色大理石桌面一样平坦的海上驶向远处。我们看着海岸向后退去,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们一样,感到快活而骄傲。
我的父亲高高挺着藏在礼服里面的肚子,这件礼服,家里人在当天早上仔细地擦掉了所有的污迹,此刻在他四周散布着出门日子里必有的汽油味;我一闻到这股气味,就知道星期日到了。
我的父亲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一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拿小刀撬开牡蛎,递给了两位先生,再由他们传给两位太太。他们的吃法也很文雅,一方精致的手帕托着蛎壳,把嘴稍稍向前伸着,免得弄脏了衣服;然后嘴很快地微微一动就把汁水喝了进去,蛎壳就扔在海里。
在行驶着的海船上吃牡蛎,这件文雅的事毫无疑问打动了我父亲的心。他认为这是雅致高级的好派头儿,于是他走到我母亲和两位姐姐身边问道:“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我的母亲有点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位姐姐马上表示赞成。于是我的母亲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买给孩子们吃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
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她又说:“至于约瑟夫,他用不着吃了,别把小孩子惯坏了。”
我只好留在我母亲身边,心里觉得这种不同的待遇很不公道。我一直望着我的父亲,看见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老水手走去。
先前的那两位太太已经走开,我父亲就教给姐姐怎样吃才不至于让汁水洒出来,他甚至要吃一个做做样子给她们看。他刚一试着模仿那两位太太,就立刻把牡蛎的汁水全溅在他的礼服上,于是我听见我的母亲嘟囔着说:“何苦来!老老实实待一会儿多好!”
不过我的父亲突然间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着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突然他向我们走了回来。他的脸色似乎十分苍白,眼神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我的母亲有点莫名其妙,就问:“哪个于勒?”
我的父亲说:“就……就是我的弟弟呀……如果我不知道他现在是在美洲,有很好的地位,我真会以为就是他哩。”
我的母亲也怕起来了,她结结巴巴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可是我的父亲还是放不下心,他说:“克拉丽丝,你去看看吧!最好还是你去把事情弄个清楚,你亲眼去看看。”
她站起身来去找她两个女儿。我也端详了一下那个人。他又老又脏,满脸都是皱纹,眼睛始终不离开他手里干的活儿。
我的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说:“我看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缠上咱们!”
我的父亲赶紧去了,我这次可跟着他走了。我心里感到异常激动。
船长是个大高个儿,瘦瘦的,蓄着长长的颊须,他正在驾驶台上散步,那不可一世的神气,就仿佛他指挥的是一艘开往印度的大邮船。
我的父亲客客气气地和他搭上了话,一面恭维一面打听与他职业上有关的事情,例如:泽西是否重要?有何出产?人口多少?风俗习惯如何?土地性质如何?等等。不知道内情的人还以为他们谈论的至少是美利坚合众国哩。后来终于谈到我们搭乘的这只船“快速号”,接着又谈到船员。最后我的父亲才有点局促不安地问:“您船上有一个卖牡蛎的,看上去倒很有趣。您知道点儿这个人的底细吗?”
船长最后对这番谈话感到不耐烦了,他冷冷地回答:“他是个法国老流浪汉,去年我在美洲碰到他,就把他带回国。据说他在勒阿弗尔还有亲戚,不过他不愿回去找他们,因为他欠着他们钱。他叫于勒……姓达尔芒什,或者是达尔旺什,总之是跟这差不多的那么一个姓。听说他在那边曾经一度阔绰过,可是您看他今天落魄到了什么地步。”
我的父亲脸色煞白,两眼呆直,嗓子发哽地说:“啊!啊!好……很好……我并不感到奇怪……谢谢您,船长。”
他说完就走了,船长困惑不解地望着他走远了。
他回到我母亲身旁,神色是那么张皇,母亲赶紧对他说:“你先坐下吧!别叫他们看出来。”
他一屁股就坐在长凳上,嘴里结结巴巴地说道:“是他,真是他!”
然后他就问:“咱们怎么办呢?……”
我母亲马上回答:“应该把孩子们领开。约瑟夫既然已经全知道了,就让他去把他们找回来。千万要留心,别叫咱们女婿起疑心。”
我的父亲好像吓傻了,低声嘟哝着:“真是飞来横祸!”
我的母亲突然大发雷霆,说:“我早就知道这个贼不会有出息,早晚会再来缠上我们!倒好像一个达夫朗什家里的人还能让人抱什么希望似的!”
我父亲用手抹了一下额头,正如平常受到太太责备时那样。
我母亲接着又说:“把钱交给约瑟夫,叫他赶快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霉的了,要是再被这个讨饭的认出来,在这船上可就有热闹看了。咱们到船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
她站了起来,他们在给了我一个五法郎的银币以后,就走了。
我的两个姐姐等着父亲不来,正在纳闷。我说妈妈有点晕船,随即问那个卖牡蛎的:“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我真想喊他:“我的叔叔。”
他回答:“两个半法郎。”
我把五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把找头递回给我。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贫困衰老的脸,满面愁容,疲惫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半个法郎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先生!”
说话的声调是穷人接到施舍时的声调。我心想他在那边一定要过饭。
两个姐姐看我这么慷慨,觉得奇怪,仔细地端详着我。
等我把两法郎交给我父亲,母亲诧异起来,问:“吃了三个法郎?……这不可能。”
我用坚定的口气宣布:“我给了半个法郎的小费。”
我的母亲吓了一跳,瞪着眼睛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半个法郎给这个人,给这个无赖!……”
她没有再往下说,因为我的父亲望望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远地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塞岛了。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号船,以免再遇见他。
我的母亲一肚子心事,愁得了不得。
此后我再也没见过我父亲的弟弟!
今后您还会看见我有时候要拿一个五法郎的银币给要饭的,其缘故就在于此。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一篇经典短篇小说,主要写“我”一家人在去哲尔赛岛途中,巧遇于勒经过,刻画了菲利普夫妇在发现富于勒变成穷于勒的时候的不同表现和心理,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不同态度揭示并讽刺了在阶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情形。
小说中刻画的几个人物,都能给人以鲜明的印象。菲利普太太是个精细机敏,尖刻泼辣,虚荣心强的小市民的妇女,山于贫困,她一面极力节俭度日,勉强支撑门面;一面又经常迁怒于丈夫,说刻薄话发泄怨气。菲利晋的性格,没有菲利普太太那样锋芒毕露,比较软弱老实,遇事容易慌张,随机应变不如菲利普太太,但爱摆架子的习气,似乎又有过之。他们两人对待于勒的态度,或亲或琉,或褒或贬,都是以金钱利害关系为转移的,看后,令人觉得可卑、可厌、可怜、可笑。但他们并不使人觉得可恨,因为他们既不是阴谋狡咋的夕徒,也不是胡作非为的恶棍,只不过是拜金主义的可怜虫而已。小儿子若瑟夫,在小说中是唯一同情于勒的人物,他对父母拒不认亲的作法不以为然,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他却无力改变于勒的处境,只能用给小费的方式,求得良心上的安慰。由此可见,于勒的命运,不取决于人们的心肠好坏,性格如何,而是由社会制度和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的观念所决定的。因为作品本身较有代表性,这部短篇小说还入选了中学语文教材。
很多人不知道,入选教材的《我的叔叔于勒》其实只是一个掐头去尾的故事。在课文中,主人公始终站在一个儿童的视角来讲述他们家与叔叔于勒之间的故事。以一个孩童的视角来看,他只能看到父母的绝情,于勒叔叔的有家不能归的悲哀。小说的寓意也不外乎是金钱社会对人性的扭曲。但是在原著小说中,莫泊桑却是以约瑟夫同学的视角,即一个成人视角在构建这个故事。小说开头写道:一个白胡子的老头儿向我们要求布施。我的同学约瑟夫·达夫朗什给了他一枚值5个金法郎的银币。我很吃惊。他向我说了这样一件故事……莫泊桑从约瑟夫布施穷人的举动入手,引出他的善良与于勒叔叔之间的渊源,让故事读来发自肺腑,情感色彩也更加浓重。原著的结尾中交代了“我”的直观感受,“我”认为叔叔是个可怜人,这就呼应了前文“我”给叔叔小费的细节,同时也解释了小说开头的善举:这就是你有时候会看见我拿出一块值得00铜子儿的银币施舍给流浪者的理由。在原著中,叙述者“我”是站在一个成年人的角度在回首过往,更为理性,也加入了更多的思考。因此,“我”和于勒叔叔的往事令我愧疚,在往后的生活中,“我”一直以悲悯之心去弥补这个遗憾。莫泊桑借助“我”的命运发展表现了“人性本善”的真谛,让原本灰暗的故事一下子闪烁着人性的关怀,给人以希望。课文除了对原著掐头去尾之外,还删减了原著中对菲利普夫妇生活细节的描写,这一处删减其实很大程度上模糊了这篇小说所要表达的真正情感色彩。课文中对菲利普夫妇二人,即“我”的父母所做的描写不外乎他们的贫穷,但是原著中却通过人物的反面,更进一步地表现了这对夫妇多样的人格。在原著中,生活在重压之下的父母隔阂重重,母亲“常常找出一些尖酸刻薄的话,一些含蓄、恶毒的责备话发泄在我父亲身上。”在原著中,莫泊桑通过这一系列的细节刻画,入木三分地体现了底层夫妻、百姓越是身处困境,越是不懂得相互扶持,反要落井下石的悲哀,这也为后文中夫妻俩不和于勒相认埋下伏笔。但是删减过后的课文中将叙述重心完全放在了这对夫妻贫苦的现状上,只是单纯为了引发同情。除了夫妻之间的矛盾,原著中还颇费笔墨地体现了这对底层夫妻的虚荣。小说中提到,在于勒出现之前,菲利普夫妇每周末都要带着自己的儿子和女儿们打扮齐整地前往港口等待,但是他们一家的“仪式”夸张得令人咋舌:“我的父亲穿着礼服,带着礼帽,戴着手套,让我母亲挽着胳膊,我的母亲打扮得五颜六色,好像节日悬着万国旗的海船……”莫泊桑以一种戏谑的方式嘲讽了菲利普夫妇身上的虚荣。他们身处底层,家境艰难,却依然要强颜欢笑地招摇过市。只因为听说于勒发了财,夫妇俩无时无刻不想着要去沾他的光,得到他的好处。因此,莫泊桑在同情这对夫妇之余,又掩饰不住地要讽刺他们:“我现在还记得我可怜的双亲在星期日散步时候那种正颜厉色、举止庄重、郑重其事的神气。他们挺直了腰,伸直了腿,迈着沉着的步伐向前走着,就仿佛他们的态度举止关系着一桩极端重要的大事。”但是从“阉割”过后的课文来看,“我”的叙述口吻反而没有了那么多关于同情、讽刺的色彩,只剩下一层平淡、冷静叙述。无论是从小说的文学主题还是艺术色彩来看,被“阉割”过后的课文都显得浅显、失色不少。从课文的删减版本来看,《我的叔叔于勒》只是表达了对金钱社会下人与人关系的“鞭挞”,以及底层小人物的悲哀,但是课文忽视了一点,也是原著最伟大的一点——那就是悲悯之心。当一个人对世界、对生活产生了悲悯之心,他才会懂得去珍惜、去敬畏、去改变。还有就是小说中的“牡蛎”就是生蚝。要说生蚝,也是吃过好多次了,没想到就是大名鼎鼎的“牡蛎”,还有小说中所谓的文雅的吃法,也是有趣。生蚝,价格比较昂贵,但营养价值和对人体的功效较好。它主要的食用部分是里面的肉质,外面的壳一般无用。生蚝可以益智健脑、提高免疫能力、保护肝脏及滋补养颜。具体的作用主要包括:
、养颜,生蚝中含有大量的铁和铜,对女性的缺铁性贫血很有效,而且含有大量人体所缺的亚铅,可以防止皮肤干燥,促进皮肤新陈代谢,分解皮下黑色素,减少黑色素沉积,使皮肤更加光滑;还可以刺激激素的形成和分泌,对生理不调、更年期的症状可以缓解;、补充多种营养素和钙,作用较好,而且富含磷,磷元素有助于人体对钙的吸收;牡蛎中锌的含量也非常高,能够很好的预防缺锌,对儿童或成人的心血管、智力及性功能方面有一定作用;同时牡蛎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因许多植物中均缺乏这种维生素,且缺乏维生素B会导致口腔溃疡、干燥等症状,所以牡蛎具有活血造血的功能;3、益智健脑,牡蛎中含有丰富的牛磺酸、DHA等营养成分,是智力发育所必需的重要元素,其中含有糖原,也是人体能量储存的一种基本形式,可以提高人体的体能和脑力。另外有实验研究表明,长期食用牡蛎能够帮助人体改善造血系统,防止高血压,具有护脑和健脑的作用,并且对于降低胆固醇也有一定作用,也可以中和部分脂肪,防止动脉硬化。是的,我在大北京;是的我不卖生蚝,也不推销生蚝:我只是想念和兄弟们一起在喝酒、撸串、吃生蚝的日子了。往期文章推荐阅读(点击文章标题即可直接阅读):
、鲁迅先生《孔乙己》原文及赏析;
、鲁迅先生《祝福》原文及注释;3、鲁迅三兄弟的书法:字如其人,各领风骚!4、致贱人:尽管怨恨去,我一个都不宽恕。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guoqiangq.com/sglbmj/8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