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敦刻尔克在什么地方:
敦刻尔克位于法国北部-加莱海峡大区,此大区同英国和比利时接壤。它地处欧洲轴心,辐射欧洲五国首都,距巴黎.45公里,距伦敦8.67公里,距布鲁塞尔40.4公里,距阿姆斯特丹.74公里,距杜塞尔多夫.96公里。
敦刻尔克是法国东北部与比利时边境接壤的港口城市,人口7,(年)。敦刻尔克是排在勒阿弗尔和马赛之后法国的第三大港口。它也是一个工业城市,主要行业包括钢铁,食品加工,炼油,造船和化工。
二、历史背景是什么样的?
纳粹德国年5月0日开始进攻西欧。当时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拥有47个师,多万军队,兵力与德国实力相当。但法国战略呆板保守,且动员较为迟缓,只把希望寄托在他们自认为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上,对德国宣而不战。在德法边境上,只有小规模的互射,没有进行大的战役,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奇怪的战争”。
然而,德军没有攻打马奇诺防线,他们首先攻打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并绕过马奇诺防线从色当一带渡河入法国。德国法西斯的铁蹄不久又踏入荷兰、比利时、卢森堡。
年5月2日,德军直趋英吉利海峡,把近40万英法联军围逼在法国北部狭小地带,只剩下敦刻尔克这个仅有万名居民的小港可以作为海上退路。
形势万分危急,敦刻尔克港口是个极易受到轰炸机和炮火持续攻击的目标。如果四十万人从这个港口撤退,在德国炮火的强烈袭击下,后果不堪设想。
英国政府和海军发动大批船员,动员人民起来营救军队。他们的计划是力争撤离三万人。
这支杂牌船队就在这样危险的情形下,在一个星期左右时间里,救出了,人。
三、希特勒为什么会放走四十万的盟军?
当德国军队从西、南、东三个方向敦刻尔克步步紧逼,德军最近的坦克离这个港口仅0英里,5月24日德军却接到了希特勒亲自下达的停止前进命令。希特勒的这一命令使德军坦克部队的将领们大惑不解,古德里安更是仰天长叹。敦刻尔克唾手可得,却被命令停止前进!而德军空军却在进攻。
被这一命令后来引起了的争论,被很多军事历史学家认为是希特勒独断专行干涉军事指挥的一个愚蠢的命令。实际上,希特勒的这一命令是有他的考虑,而且不能完全归结为他一人的责任。
首先是在法国北部的战事明朗后,德军需要为下一步作战行动保存装甲部队实力。加上戈林向希特勒保证空军可以消灭敦刻尔克的联军。敦刻尔克地势遍地沼泽和低洼,不利装甲部队前进,没有必要让装甲部队遭受损失。
德军总司令部曾计划由B集团军群统一完成最后包围的作战。其次联军零碎的反击虽然效果不大,但是加重了部分德军高级指挥官对装甲部队损耗的担心,因为快速突进的装甲部队使步兵部队落后很远。
希特勒在走访了A集团军群司令部后,认为有必要让突前的装甲部队停止前进,阻挡敌军突围。同时德国空军司令戈林保证空军可以担当消灭包围圈中联军的任务。另一个可能也被认为是促成希特勒下达命令的原因,担心装甲部队受困于敦克尔克外围的河道纵横的地带陷入阵地战,无法快速阻截英法部队的撤退。此外,也有人认为希特勒有政治上的打算,让一部分英军撤回英国,政治上有助于与英国媾和。
包括前线装甲部队指挥官的一些人表示反对,他们认为应该继续前进。这个命令执行的结果是,英法联军在当面的德军B集团军群的压迫下向敦刻尔克撤退,而截断他们退路的A集团军群距离敦刻尔克更近,却在敦刻尔克以西的运河地区停止进攻,并没有集结兵力沿著海岸包抄,这给了英法联军一个机会。
现在联军在为生存而战斗,加强了敦刻尔克接近地的防御阵地。虽然5月27日德军装甲部队为阻止英法联军从敦刻尔克撤退而恢复攻势,但他们面临敌人有组织的防线而无法突破。英法联军成功地延迟了德军进攻,并且为部队撤离敦刻尔克赢得更多时间。
四、大撤退到底撤退了多少人?
历时9天的撤退,共拯救了,人。其中英军25,,法军90,,比利时军33,人。尽管他们的重装备都丢在了法国,但是拥有战斗经验的士兵是最宝贵切不能补充的。日后,人们将在北非,在意大利,在法国重新见到这些战士的身影,他们将成为反攻的中坚。
五、英国佬出卖盟友种种卑劣行为绝大部分法国人,对于敦刻尔克撤退是不满的,甚至是仇恨的。法军认为英国人出卖了盟友。英国人让法国人给他们殿后,最后丢下了这些可怜的法国佬。
真相是什么样呢?
敦刻尔克大撤退开始之前,丘吉尔就将英军士兵列在优先位置,法国人则无关紧要。这也容易理解,英国人首先自然要把自己人撤走,保住自己的有生力量。至于法国人,反正看起来他们投降只是时间问题,还管他们干什么!
在敦刻尔克大撤退期间,英国人对法国人做了一些猥琐的事情。
第一,英国丢下了盟友。
在6月4日大撤退完成之时,除了少量殿后的英军来不及撤退,英国人基本全部撤走。可是,敦刻尔克还有超过4万名法军,正在苦苦等待撤退。
最终,他们都被丢下。
法军第32师师长吕卡少将回忆当年,写到:我是最后一个离开敦刻尔克的法军高级军官。当我登上英国快艇,准备离开港口时,我发现海滩上还有很多法军士兵。有多名法军士兵,焦急的站在齐胸深的海水中,等待英国船只的靠岸。他们不知道的是,不会有船只了。我忍不住转过身来,对他们敬最后一个礼。
第二,法军为英军坚守到最后
6月4日,撤退已经结束,继续坚守没有意义,法军宣布投降。0点,法军敦刻尔克最高指挥官、第68师师长博佛雷少将,下达了停止抵抗的命令。
此时,部分法军还在继续作战。
德军俘虏了殿后的法军第2步兵师8人,还有第7、第32、第68、第92步兵师残部。另外,德军还俘虏了第60师师长泰赛尔准将、第25摩步师摩尼尔准将等多名法军将军。这些将军奉命指挥部队作战,没有擅自撤退。
在殿后的激战中,法军伤亡巨大。
至少6,名法军被打死,伤亡总数高达近30,人!
第三,到英国的5万法军,迅速被送回法国被俘
到达英国的法军士气低落,军纪很差,建制混乱。英国人怕这些法军威胁到英国地方稳定,将他们全部解除武装,然后送入集中营。可以预计,未来的英国将会被德国封锁,本国军民吃饭就是个很大的问题。
这种情况下,英国人不想让这么多法军留在英国白吃饭。几周后,英国人就借口法国政府的要求,将5万多法军全部送回法国作战,只留下了2名伤病员。
而在敦刻尔克大撤退成功之后二周,法国政府就宣布投降。
显然,这5万多法军迅速被德军装甲洪流冲垮,不是战死就是成为战俘。
敦刻尔克大撤退,对5万多法军毫无意义,完全是为了英国人殿后。既然都是投降,为什么法军要付出3万伤亡代价?还不如在敦刻尔克就投降。
第四,英军重创法国舰队
6月4日英法还在联合作战,协同一致从敦刻尔克撤退。
但7月3日,英国为了避免投降后的法国军舰被德国利用,悍然攻击了北非阿尔及利亚的米尔斯克比尔军港的法国舰队。
德国人许诺法军可以保留舰队,但英国人认为仍然需要将它们全部摧毁,以绝后患。
被堵在港口里的法国舰队无法抵抗,很快被重创。
布列塔尼号战列舰被英国舰载机炸毁,敦刻尔克号、普罗旺斯号战列舰重伤搁浅,斯特拉斯堡号战列舰遭到重创后逃回了土伦。法国损失了3艘宝贵的战列舰和许多小舰艇,有名法国水兵被打死,34人受伤,伤亡总数高达人。
此次行动让法国人深感愤怒。敌人德国人尚且允许法国人保留自己的海军,而几周前还并肩作战的盟友英国人,却要对法国人赶尽杀绝。
六、关于曾经的《敦刻尔克》的电影
NO.:《敦刻尔克》()
年的电影《敦刻尔克》可能是最早反映那场大撤退的电影,这部群星云集的电影纪实风格较强,撤退的场景营造得也非常真实。
NO.2《碧血长天》()
年电影《碧血长天》(直译为《敦刻尔克的周末》)根据法国小说改编,讲述四名法国士兵的故事,比较乏味。
NO.3《伦敦上空的鹰》()
年电影《伦敦上空的鹰》可能是最为中国观众熟悉的,因为上海电影译制厂出品过这部电影。这部电影中再现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场景较为真实,尤其出彩的是影片中的航拍镜头,非常壮阔,震撼人心。这是一部绝对称得上经典的老片。
NO.4《BBC:敦刻尔克大撤退》()
BBC制作的一部电视电影,长达3个小时,通过半记录片半电影的展现了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全程,从丘吉尔和其他决策者到参与援救的普通民众都有涉及,资料翔实。
美中不足的是敦刻尔克海滩的场景只占很小的篇幅,似乎BBC也没打算花大投资来重现那个场景。这部电视电影里纪录片与演员再现的情景的衔接也不太好,总感觉缺乏了些真实感,远不如BBC的另一部电视电影《诺曼底登陆》。
NO.5《赎罪》()
没有惨烈的战斗场面,却同样悲壮。
《赎罪》用一个鬼斧神工的长镜头再现了敦刻尔克海滩的颓败全貌,配上悲凉的配乐“ElegyforDunkirk”,令人回味无穷。
最逗趣的电影花边新闻最全的电影电影推荐了解最新的影视资讯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guoqiangq.com/sglbxw/7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