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7月14日,巴黎群众攻克了象征封建统治的巴士底狱,从而揭开法国大革命序幕。而这一天,也被定为法国的国庆日。
巴黎的浪漫,卢浮宫的瑰丽,圣母院的悲怆……二百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谈起法国还会谈起什么?我们对法国又有多少误读?
文明的代价
我们时常谈论法国的文化:“太阳王”路易十四豪华奢靡的凡尔赛寝宫,巴黎百花齐放的艺术—从神秘的多尔多涅洞穴壁画,到卢浮宫或者非比寻常的巴黎原始艺术博物馆。法国绘画,尤其是19世纪、20世纪绘画的重要地位,从现代艺术的基本术语中便可窥见一二:印象主义(Impressionism)、新艺术派(artnouveau)、野兽派(Fauvism)与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均为法语词。更近一些的年代,法国拥有欧洲最发达的电影产业,其中不仅形成了电影理论,还产生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新浪潮电影运动导演。例如,让-吕克·戈达尔以及克劳德·夏布洛尔。更不乏精彩的文学作品的诞生——在福楼拜、加缪、萨特等作家的笔下。
事实上,高度文明化的国度并不缺乏黑暗,法国的历史也提醒我们,文明化的过程是要付出代价的:罗马在带来更高水平的社会组织的同时,也带来了对高卢人的杀戮;中世纪教堂的崇高神圣需要超越黑死病侵袭所造成的现世苦难与泯灭良知的残忍;改变世界的《人权宣言》与法国大革命期间的“恐怖”统治出自同一个历史语境。
野兽派大师劳尔·杜菲在《7月14日,勒阿弗尔》一画中描绘了国庆日这天欢快的节日气氛。
与今日和平欢快的景象不同的是,历史上的法国大革命不乏暴力与混乱。人们长期以来的评价莫衷一是。有人赞颂它是一首终结封建制度的凯歌,有人批评它为暴力与恐惧提供了合法性。
法国大革命被评价为“影响欧洲大部分地区、规模惊人的政治地震”,而且,它的余震不仅体现在年、年的革命中,还波及俄国的布尔什维克革命。在25年的时间里,法国在历史发展上翻了个跟斗,依次经历了君主专制政体、君主立宪制,然后是各种形式的共和制,再到拿破仑统治下的帝国的转变,最后又在年回到了波旁王朝的统治。
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里指出,法国大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社会平等。事实上,革命发生之前的法国已是欧洲最自由的国度,贵族已不再拥有很多权力与财富,其主导的地方自治也被削弱,农民则开始拥有土地。然而,社会财富越是繁荣,社会各阶层对财富、捐税与权利的分配不公就越是不满。整个社会早已被启蒙运动带来的平等思潮所席卷。
光明之城的幻象
海明威在《流动的盛宴》中曾说过,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中的盛宴。
不论是严肃刻板的爱德华时代的人,还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美国人,对他们来说,光明之城巴黎还是一座爱之城。
在这里,他们得以抒发自我的情感。对于当下移居法国的英国人,以及在他们之前就来到法国的那些人来说,法国似乎让他们感到自由。那是一种远离工业社会诸多限制与复杂方面的自由,是一种更“自然”的生活方式。
事实上,也可称其为另类文明。这正是法国前总统雅克·希拉克意欲在公众面前塑造的法国形象,它与物质至上的“盎格鲁-撒克逊”社会有着云泥之别。
但是,那些英国移民大多是从法国当地人手中购屋置业的,而这些法国人却抛下自己省区的家宅,前往城市寻找工作机会或更便利的设施。如此说来,那些英国人是在追求一种行将消亡的传统生活方式吗?他们是在追逐一个幻象吗?
优雅的法国女人的困境
我们时常谈论法国的女性,谈论她们effortless的穿衣方式:简洁、优雅且从容。谈论美丽疯女人阿佳妮、于佩尔在银幕上如何打动我们,谈论这里先锋的女性解放思潮。但事实上,实现性别平等在这里仍旧可谓困境重重。
法国有着强大的女权主义运动,代表作家有茱莉亚·克里斯蒂娃、埃莱娜·西苏与莫尼克·威蒂格。她们效仿着西蒙娜·德·波伏娃的开创性著作《第二性》。
考虑到法国知识界的氛围,这种方式与其说是实用主义的,不如说是哲学式与文学式的—或者就像吕西·依利加雷(LuceIrigaray)对母女关系的研究那样,是心理分析式的。但是,一直以来,法国的极右势力都极力反对法律中的变化。
国民阵线党为了让女性回归家族,发起了给母亲发工资的运动。更别说针对堕胎诊所的突袭,以及对女用口服避孕丸制药公司的联合抵制了。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斗争。
在这个传统的天主教国家里,对女生的教育在德国占领期间受到了严重阻碍,妇女直到年才获得选举权。
直到最近几年,实现性别平等的进展依然缓慢。尽管女性往往比男性更能胜任工作,更适应工作场所不断变化的技能需求,但她们往往从事着诸如社会服务或是秘书这些薪水不高的工作。她们的工资通常比男人低,在升职方面还面对着“玻璃天花板”。
就国民议会而言,她们几乎完全被排除在会议室之外。年,国民议会中仅有6%的议员是女性。年,在经过了激烈的辩论之后,国民议会通过了代表权均等原则。可是,由于参议院的阻挠,它到10年后才得以实施。好在自年内阁实行性别均等,并新任命了一位负责女性权利的部长以来,法国已经在不断尝试将性别平等融入公共政策之中。男女收入差距依然有14.8%,不过明显好于英国的19.1%德国的22.4%。
此外,法国将性别平等的目标写进了宪法,而且规定、未能采取正当配额的公司将被罚款。这些配额的实施导致公司董事会中女性人数上升到了40%,而女性在地方议会中的人数则上升到了48%。
社会变化也许并不全面,而且抵制依然存在,但是,前进的方向是明确的。自年起,称呼“部长”(laministre)或“警察”(lagendarme)而不是阳性的“部长”(leministre)已成为正式且正确的说法,所以“法官夫人”(MadamelaJuge)与“女队长”(laCapitaine)就不再觉得语言本身将她们视为无物了。
总而言之,除了关于法国的浪漫、瑰丽的想象,法国还有更多真实面等待我们发现。想要了解法国,首先要了解法国历史。要想了解法国人对共和制的担忧,就得回溯法国大革命;要想认识法国先进的教育体系,就得寻访拿破仑;要想体会拉辛戏剧的力量,就得把握路易十四人生中的紧张与矛盾;要想明白优雅法语的发展,就得寻访罗马帝国统治下的高卢地区。
这些内容在《重新发现欧洲:法兰西何以成为法兰西》一书中,均有详细解读,若你想了解一个更真实的法国,应该读它。此书会为你全方位的呈现一个更加立体的法国。
??
(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guoqiangq.com/sglbxw/9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