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湖美学
美与真实的否定
“这画是对美与真实的否定,
确实只能给人一种印象。”
——《喧嚣》
橙红色的太阳破开云茧,照在海面上的光被波浪剪碎,寥寥几笔铺出太阳荡漾的倒影。
越近太阳的地方,越是大块阴暗灰色的色调,仿佛“天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一丛烟囱喷出的浓烟,渐散渐融,加入太阳周围的阴影。
天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近处的有几叶小舟,被看不清面目的人撑桨,划向太阳的远处,在太阳背后的远处,天空依然晴朗。
当时著名的评论家勒鲁阿在《喧噪》周刊上这样暗讽它:
“如此粗糙,还不如一幅未完成的草稿,可能是凭印象画出来的。”
这便是法国印象派画家克劳德·莫奈(ClaudeMonet)于年在勒阿弗尔港口创作的《日出·印象》(Impression,Soleillevant),这篇嘲讽文章反而让莫奈以及“印象”一词名声鹊起,印象派由此开山。
十九世纪后半叶,法国画坛呈三足鼎立的局面,分别是以安格尔为代表的古典主义,以德拉克罗瓦为代表的浪漫主义,以及以库尔贝为代表的的现实主义。
这些都来自艺术界的绝对主流——学院派,从事艺术事业的唯一途径,便是获得学院派的认可。
学院派认为,艺术是关于精准的东西,艺术家应该在画室里使用官方规定的画法,以神话、宗教形象、历史或者古典风俗习惯为基础,用一种把主题理想化的风格来创作他们的作品。
学院派代表作
年,莫奈和他的朋友们一起举办了一次联合展览,叫做“无名画家、雕刻家、版画家协会展”,第一次向世界展示了他们的艺术理念。
此举无疑像在长满枯草的干涸土地上撒下一把火星子,西方画坛开始燃烧,有人随着火焰舞蹈,也有人备受煎熬。
无论如何,“印象派”这个名字,都以燎原之势传播开来,甚至西风东渡,在亚洲艺术圈备受推崇。20世纪,在日本学习西洋画的李叔同将这种风格带回中国,在刘海粟先生的影响下,这种风格也融入中国现代艺术的血液中。
李叔同 自画像
刘海粟 印象派风景画
任何一门艺术(其实不光是艺术),当走上闭门造车这条路,就如同得了绝症。
印象主义的萌生像是西方艺术的一剂猛药,其中有东风西渐的成分。
很多美术史家认为,两个“帮手”促成了印象主义艺术变革的最后胜利,一个是摄影术的成熟,另一个就是非常贴近下层和日常生活的日本版画。
日本浮世绘作品,构图不受空间透视和立体的约束,作品中还体现了留白、对比、平涂等许多东方绘画的技法和理念,正好满足了开辟道路的印象派先驱们的渴望。
印象派领袖莫奈曾直接描绘了他的妻子着和服、持团扇的形象,他的风景作品,也有来自葛饰北斋的《富士三十六景》的影响。
《穿日本和服的卡米耶》
印象派画家马奈则是吸收来自中国的美术元素,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景深感的剔除,二是取消了光源,三使作品简约化,四是对画面整体效果的推重。
马奈吹短笛的男孩
13年我在芝加哥美术馆第一次与印象派邂逅,那时什么都不懂,但看着莫奈的《睡莲》感到无比亲切。
这次在《日出·印象》展中,近距离观赏了这幅画,依然备受感动,感到其与中国文化中的“写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莫奈笔下的伦敦
印象派一脉的诞生,绝对是西方艺术家审美意识的提升与自然天性的解放,他们打破桎梏、逆流而上,跨过时间与空间,和东方历史长河中许多群年轻人有了冥冥地交流。
艺术家掌握着艺术语言,传达着美的各种形式,而美绝不仅以真实一种形式存在。
左八大山人的月亮 右梵高的月亮
美是被赋予人类的一种滋味,是夏天的微风,是冬日的暖阳,是残酷现实的慰藉,是《日出·印象》中被雾霾环绕的太阳背后的万里晴空。
莫奈作品图 Kay
文&编辑 将凝
审美先导 传统文化 创新教育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课程信息
咨询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guoqiangq.com/sglbdl/7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