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萨格勒布  >> 萨格勒布美景 >> 正文 >> 正文

光的追随者

来源:萨格勒布 时间:2021/3/25

为什么世人皆爱莫奈,是否都曾被他温暖,明亮,洋溢着幸福的光彩照亮。

我曾不爱翻阅艺术家的生平,希望他们就如自己的想象般存在,莫奈在我的幻想里是个无忧的少年,白皙通透的皮肤里定是藏着清澈如水的灵感,让他在我的幻想中熠熠光辉。初读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作者蒋勋,他说:“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

于是在翻开这本香芋色的书页之时,我就被他似有香气的文字代入到了安宁温暖的意境中央。时光流转我似乎站在了一八七二年的勒阿弗尔港口,在灰蓝紫色的雾霾中看到黎明射出一枝黄金色的箭。蒋勋说:“莫奈的《日出印象》是工业革命时期对光,对速度,对瞬间之美最早的礼赞。”

这是个自由解放的时代,没有太大的忧伤痛苦,莫奈将光彩从阴郁忧伤的历史中带出,使人们发现自己生活的时代如此可爱明媚。光是莫奈的信仰,无论眼睛是否明亮,他依然书写着对光的致敬。

去年盛夏,有幸去到巴黎的橘园,走进莫奈的睡莲展厅。原以为长卷的绘制是东方艺术的独有,直到看到12米长2米宽的《四季睡莲》,连续几天四十度的巴黎当天降温到二十度左右,展厅的温度很低,我站在那,仿佛感受到了盛夏迟暮的微凉,但依然想绵绵长长的一直暗香下去。一副《清晨》一副《云影》,让你身处意境中央,仿佛经历繁华与幻灭,殊不知这是八十六岁老画家留给世间最后的咏叹,绘此画作的六年,他经历了白内障的黑暗,手术前的色觉损失,手术后的痛苦恢复,这个一生追随光的人,被光折磨摧残但依然不离不弃。书中以时间线为轴记载了莫奈一生的艺术创作与人生经历,蒋勋笔下的画面犹如一部娓娓道来的高视觉质感电影,每一帧都是洗净铅华的美景画面背景是悠扬的提琴协奏曲,让读者身心悦然。谈到我最喜欢的他的画《持伞的卡蜜儿》,这幅画带给我的感受就像回忆的重影,或许早已分不清是回忆还是年少时的幻想,总之看到它一种熟悉又虚妄,温暖又悲伤的气流涌入心头,这里的光是跳跃的,流动的,仿佛要被风吹远,吹向天边的云,随云消散。就像记忆里早已模糊的幸福的感受,我们已经不能再捕捉到它栩栩如生的片段,却在幻化而去的时光里令你感到无限感伤。蒋勋徐徐诉说莫奈与卡蜜儿的感情,像是很多神仙眷侣,相濡以沫但又被命运之神嫉妒天人两隔。不同于世人面对挚爱离世的场景,卡蜜儿临终的时刻,莫奈执笔用灰紫灰蓝的颜色留下了卡蜜儿脸上最后的光茫,也留下他对爱人的凝视,只是这一别,终将只有来世再见。卡蜜儿去世以后的莫奈鲜有人物作品留世,或许他的内心感触都已寄情于风景,很长一段时间,作品里不见了曾经跳跃的明媚光茫,沉重阴郁的色彩真实的诉说着他喑哑苦涩的生命时段。定居吉维尼的莫奈,被附近农家的干草堆吸引,独立于旷野的草堆鲜有人创作,但对五十岁的莫奈来说意味了什么,让他现存于世界各地的美术馆都有二十五幅之多,蒋勋释道:“西方绘画讲求空间,而关心景深透视的空间绘画,往往看不到时间的微妙变化”。汉字的空间是“宇”,时间为“宙”,分别指作“上下四方,古往今来”。所以东方绘画关心的不是单纯固定不变的空间,而是绵绵不息的时间,例如富春山居图,他不是黄公望某一特定时间留下的山水,而是在漫长时间里凝聚的记忆总合。莫奈将这种东方哲学中的时间概念融合于干草堆的系列创作中,因而你可以在这些作品中看到莫奈用一整年的时间记录着他对这些干草堆的凝视,寒来暑往,日出日暮,仿佛他一直用这种方式看待生命,静观光在一个物体上存在,与落幕。正是这本书,使我能更深入的欣赏莫奈的光彩,感受艺术从不是什么深不可测,虚无缥缈的存在,作者的文字沁人心脾,让你在感受艺术光彩的同时身心如受洗涤,或许会有人不喜欢他的文笔柔媚,但对于莫奈,似乎再合适不过,一生如诗般的存在,再多咏叹又何妨。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guoqiangq.com/sglbmj/7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