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鲂属鱼类种质资源与育种”导师团队依托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养殖国家级重点学科,农业农村部淡水生物繁育重点实验室、农业动物遗传育种与繁育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大宗淡水鱼体系团头鲂种质资源与育种岗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企业横向合作课题等科研项目的支持,践行水产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围绕以特色经济养殖鱼类团头鲂(武昌鱼)为代表的鲂属鱼类,积极开展优质高产新品种的选育、经济性状相关功能基因和调控机制研究、鱼类全基因组信息解析等工作,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致力于在保护绿水青山的同时促成渔业增效和渔民增收,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团队导师构成
团队由水产学院教授王卫民领衔,主要成员包括高泽霞教授、刘红教授、王焕岭教授、刘寒副教授、黎洁博士。团队5位成员均为专职教学人员,具有博士学位和海外访问经历,老、中、青教师比例为1:2:3,年龄、职称、知识结构合理,研究方向一致,专业方向优势互补。多年来,团队以科研项目为依托,推动资源的共享和学科交叉,指导学生全面把握研究方向,开拓思维,为研究生学术创新营造更为广阔和自由的空间,在人才培养中充分发挥了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指导效果。
团队导师基本情况
团队文化文化传承聚合力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我校易伯鲁教授在上世纪50年代,于梁子湖进行的新中国首次大型湖泊的鱼类研究,期间发现鲂属鱼类一新种,并于年定名为“团头鲂”(即武昌鱼),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家命名的第一个鱼类种名,也是我国水产科学工作者人工驯化成功的第一个淡水养殖品种。在易老先生影响下,我校水产学院先后有多位教授专注于对团头鲂产业发展的研究。年,王卫民教授基于国家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团头鲂种质资源与育种岗位,怀揣着老一代科研工作者未完成的心愿,组建了鲂属鱼类种质资源与育种团队。团队师生齐心协力,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学者的科研精神,围绕团头鲂种质资源、遗传选育、“组学”及功能基因方面开展了系列研究,在团头鲂分子育种技术体系的研究及高产抗逆优良品种的培育和推广的路上不断拼搏,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才智。
互助合作促发展
互助合作是鲂属鱼类种质资源与育种团队发展至今并取得喜人成绩的关键。团队师生在王卫民教授带领下,兼容并包,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和学术特长,分工合作,取长补短,互促共进。在团队师生成员互动中,逐渐形成一系列行为规范,合作互助,相互尊重、彼此关心,营造互促共进的氛围,鼓励师生的共同成长和发展及其个人价值的实现,增强成员的团队归属感和自豪感。为团队成员创造合作机遇,加强成员之间的和谐互动,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根据课题工作的进展情况和成员的优势特长进行分工协作,充分给予团队成员施展才华的机会;扩大对外交流,支持团队成员广泛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项目评审活动,搭建广阔开放的发展平台。十几年来,团队围绕团头鲂分子育种技术体系的研究及高产抗逆优良品种的培育和推广分工合作,共同培育了团头鲂“华海1号”新品种,编撰学术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余篇,获得湖北省科学进步一等奖1项,获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1项,共建科研与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3个。
学术自由同进取
团队崇尚学术自由,在团队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团队成员各尽所能,有效整合,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倡导专业互补和知识互补,实现团队内部资源和知识共享,不断扩展团队成员的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推动科研工作顺利开展。团队倡导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团队负责人带头构建学术沟通、交流和学习的平台,营造自由民主的学术讨论氛围,促进师生间、导师间的无障碍沟通和学术争鸣,允许不同学术观点的自由表达,实现团队成员学术水平的共同提高。此外,团队基于团队成员的科研兴趣和优势特长,进行课题任务的设置和分配,青年教师围绕但不局限于课题任务开展科学研究,保持较大的学术自由空间。如高泽霞教授对鱼类肌间骨发生发育机理具有浓厚的研究兴趣,王焕岭副教授对鱼类耐低氧能力的研究非常擅长,这两位老师在完成课题任务的前提下,一直围绕这些方向进行课题申报和科学研究工作,也给整个团队带来了新的科研思路和方法。
持续创新致卓越
鼓励青年成员充分发挥敢于创新、勇于开拓的优势,突破传统和固有的思想框架,争取从新的视角提出富有特色的观点,从而提高整个团队的创新能力和水平。倡导团队成员间、导师与学生间的无障碍沟通,师生进行自由交流,碰撞出思想火花。不断赋予团队年轻人强大的精神动力,确保其科研思路的相对独立性,允许他们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对创新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研究与验证,并发挥联合攻关的优势,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创造出新的成果。近年来,团队成员积极参加国内外鱼类育种相关学术会议,并积极邀请国内外鱼类育种专家来访交流,始终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guoqiangq.com/sglbmj/8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