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上海话原来是摆不上台面的江湖黑话,体面人说不出口。随着上海话在本地年轻人中逐渐式微,这些话“登堂入室”,非但获得了正式的地位,还有人津津乐道,将来成为“非遗”都未可知。比如上海的“市骂”“Cena”,原来的意思粗到不能再粗,家教好的小孩要是在家里说出来,没准会被长辈“掌嘴”。现在好了,“册那”摇身一变成了感叹词,真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前两天有朋友问我:上海话中眼镜为啥叫“嘎亮”?这个问题有意思,不妨专门写几个字来谈谈好了。老底子近视眼的比例不像现在这个高,马路上戴眼镜的人不多,自然有些突出,有人好奇起点外号并不出奇。比较文雅一点的,叫“四眼”(或“四只眼”),一看便知在说什么。而“嘎亮”就多少有点江湖黑话的意思了。
俄国文豪契诃夫
夹鼻眼镜代言人
“架梁”说的证据
图片来自网络
“嘎亮”一词究竟源于何时?殊不可考。可以肯定的是,把“眼镜”称为“嘎亮”的,绝不是什么有头有脸的人,多是弄堂里的混混,查书可能查不出什么结果,如果非要查出点来龙去脉,或许和旧社会的江湖黑话有关系,要么就是从监狱里流出来的。根据对“嘎亮”意思的理解不同,“Galiang”这个词也有不同的写法。有一种说法,“Galiang”就是“架梁”,架在鼻梁上嘛。持这种说法的朋友大多识文断字,对上海话有较高的崇敬之心,希望上海话字字有出典、句句上台面。不过我对“架梁”的写法是不以为然的,先不说那些“嘎亮”、“嘎亮”的朋友是否真会由两块镜子架鼻梁想象出“架梁”的意象,就说上海话的发音,“架”类似真假的假,“嘎”则类似于鸭子的叫声,如果是“架梁”,应该读成“假梁”才对。
伟人有时也会戴“嘎亮”
图片来自网络
“Ga”和“Liang”,我们拆开来说,先说“Liang”。我想“Liang”字,应该和眼睛有关。按照《说文解字》的说法,上头是个“高”,下头是个“儿”,后改作“几”,清楚明白的意思。人站得高,看得远,因此耳聪目明,自然比低处的人更敞亮。三国时的名人诸葛亮,字孔明,把“亮”和“明”的关系阐述得清清楚楚。人的眼睛当然要亮,眼神要亮,眼光更要亮,用北方话说,“心里明镜儿似的”,或用成语说“目光如炬”,那是黑夜里的一道光。而人一旦患上目疾,或近视或远视,或白内障或青光眼,成了“眯起眼”,眼睛无光,就亮不起来了。
“噶亮球星”天勾贾巴尔
图片来自网络
再说“嘎”。嘎的发音是“Ga”,上声,有人写成“噶”,我更愿意写成“嘎”,因为“嘎”字就是个象声词,没有特别的意思,就是鸭子叫的意思,小鸭子,嘎嘎嘎,还有抗日英雄小兵张嘎。对这个“Ga”(嘎),我认为有两种说法都是说得通的。一是没有什么特定的意思,就是在口语交流中随机产生的,比如“三把盐炒豆”,为什么是三把,而不是一把,两把?应该就是说的人追求语言快感,“Ga”,像鸭子,好笑。
还有一种说法,这里的“Ga”,可能是“解”。有个成语“庖丁解牛”,把“解”字拆开,就像在拆分一头牛。“解”字原来是分割的意思,后来引申出瓦解、分裂、融化之意。根据不同的意思,“解”字在上海话中有不同的发音,解放,读“jiafang”,“解释”,也可以文读成“jiase”,白读为“gase”也可以,但“解释”的“解”,读成类似于“假”的音。而读成“嘎”的“解”,更接近古意。如一碗汤走了味,上海话叫“解(嘎)脱了”,两个人的关系疏远了,也可以说“解(嘎)脱了”,或叫“解嗒嗒”。这个“解”,很多人写成“茄”。
上海笑星蔡嘎亮
图片来自网络
所以“嘎亮”或许就应该写成“解亮”,本来眼睛是亮的,现在眼神解掉了,分了,散了,瓦解了,融化了……所以需要配副镜子。所谓“文质彬彬于其外,衣冠禽兽于其中”,当年上海滩上,戴眼镜的大多是读书人,感情丰富一点,“书中自有颜如玉”,从书上学来的“把妹”的技巧也高,难免有些“私生饭”一不留神着了道,于是编出这样一句俗话:“十个嘎亮九个骚,嘎亮不骚天火烧”。
现在的年轻人都戴隐形眼镜,这是自毁长城啊。
最近我还写了
上海有没有河北路和石家庄路?
有多少名人名言出自这位“外国老奶奶”之口?
上海话里对“警察”一词的民间称谓趣说
宁波的波和周立波的波,一笔写不出两个波
四行仓库周边的、和年
“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guoqiangq.com/sglbmj/9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