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helCieutat和YannTobin翻译
柳莺(里昂)PeterCat(巴黎)编辑
九只猫(上海)感谢何吉光对部分语句翻译提供了指导本片b站已出资源,可在线观看!能否谈谈您对电影的兴趣是如何产生的?
我成长在匈牙利,最初我对美国大片产生了兴趣,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我的父亲带我去看诸如《宾虚》、《印第安纳·琼斯》系列。我也看了五十年代的法国侦探电影。于我而言,电影是样了不起的东西。但我从来都不是一个影痴(cinéphage)。我总是需要按照自己步调行事。
您是何时意识到在电影的幕后还有电影人呢?我意识到拍摄这回事相当早。我的父亲在匈牙利拍摄电影,算是在体制之外:在我两岁时候,我已经在片场了!布景的魔力时常让我震惊,我也总是被拍电影的这个大家庭所吸引。在匈牙利一切总是很质朴,非常有人情味,也没有什么明星。八岁那年,我已经开始嚷嚷一定要执导《指环王》!那时,我已经想好该怎么拍了,当然和彼得·杰克逊的不一样……我依旧记得一个重要时刻,我和祖母在父亲的建议下看了《天堂陌影》(吉姆·贾姆许,),我们被这个难以理解的东西搞得很是垂头丧气!但日后,它却成为我最爱的电影之一,因为我们在电影里看到了匈牙利人……电影里奶奶也就是我的奶奶!在那之后没多久,我和母亲去了法国,在那里我得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电影饕餮大餐。您是如何学习电影?我曾希望进入laFemis(译注:法国视觉与音响高等职业学院,电影工业精英学校),但却没能成功:作为匈牙利公民,我只有六个月居留证,当时匈牙利还不属于欧盟。我本可以作为外国学生,但学费实在太贵……不过最后这样也很好嘛!那您又是如何将指导电影的欲望付诸实践的呢?从我在巴黎拥有自己的第一台手持摄影机开始,我就在自己的地下室里拍摄恐怖片……好吧,直到现在我都不敢看其中一部,实在是太恐怖了!当时我已经开始拍长镜头,有点像《鬼玩人》(山姆·雷米,)那种类型,不过那时我可完全没看过那个片子!在法国高中三年,我创办了一个录像俱乐部,在那里我和伙伴们拍超级烂的片子。这很赞,因为我在匈牙利不可能做这样事。我当时有这样一个想法,去拍电影,但不用在意我具体是怎么拍的。后来我在巴黎政治学院读书(译注:法国政、经、法,社会科学领域顶尖大学),我去美国巴尔地摩交换,我上了电影课程并用16毫米胶片拍摄。这真是太棒了!我自己筹措经费执导了一部黑白小短片,这是我第一次与电影材质相遇,一场真正仪式,在今天数字化世界里再也不存在了。那时您已经有想要处理的题材以及美学意识了吗?不,我完全是那些早熟孩子反例,我太慢了。我非常希望学习电影手艺。我看了非常多电影理论书籍,然后,选择一定数量电影来看:不太有大片,因为我发现了安东尼奥尼、塔可夫斯基,我明白应该从这样的电影中学习。在巴黎,我有女性朋友常常带我去看作者电影。我意识到拍电影更重要是传递想法,而不是技术。在法国,我尝试在那些短片或者成本很小的长片剧组里当助理导演,但很快就发现,我学不到太多东西,不存在手艺传承。而我又找不到资金拍摄短片,于是就决定回匈牙利。我总是逃离自己的祖国,但又回到那里寻求庇护。于是,您在那儿拍摄了三部短片……年,我拨通了贝拉·塔尔制片人电话,我告诉他我会说三种语言,我知道他在法国拍《来自伦敦的男人》()。第二天,我就已经进入正在选角的剧组了!这个工作持续了两年时间。我学到了太多。即使贝拉·塔尔试图最大程度保证他对电影控制,但也没有妨碍我全面观察发生的一切:这就是我的电影学院。
您从他那儿学到了什么?您的提问让我回想起在当年有关昂热电影节的报道中,《正片》是唯一一家提到《副本》的法国媒体。(译注:拉斯洛·杰莱斯年曾在法国昂热电影节上,凭借《耐心等待》崭露头角)。贝拉·塔尔教会了我思考电影的方法,接下来,我必须找到属于自己的视角。拍摄《来自伦敦的男人》期间及摄制完成之后,我陆续写了三个剧本,逐渐摸索确定风格,《索尔之子》则是这一风格的进一步完善。《索尔之子》的剧本是怎么写出来的?《来自伦敦的男人》在科西嘉取景时,我在庆祝集中营解放六十周年的活动中意外发现了一本名为《灰烬中的声音》的书。这本书是奥斯维辛集中营囚犯分遣队(Sonderkommando)亲历者的回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恐怖内部观察“恐怖”的视角。在地狱中心,他们描绘了生活的日常,介绍了焚尸炉的运作,灭绝犹太人和犯人们的过程,字里行间夹杂着绝望或是事实陈述,但偶尔的是祈祷。这些故事仿佛是刻写在卷轴上的日记,就好像是被诅咒死亡之人创作的神圣经卷。但同时他们又心知肚明,自己必须反抗。整本书中没有外部视点,全部是来自内部的观察,这是让我觉得最有意思的地方。如此叙事方式让您感到震撼的是什么?那就像一个工厂。他们也存在于我们的时间和空间。这些事情并不是发生在另一个星球上。这就是您将叙事视角限制在主人公身上
的原因吗?
电影中对犹太人大屠杀的再现,总是让我很沮丧,这种感觉同样也包括对其他历史事件的各种再现。因为我发觉这其中有真实度和可信度的问题,我更常感到他们重构了历史。在对大屠杀的展现中,艺术作品总有一种想全盘呈现历史并左右观众情绪的冲动:指明罪人与受害者,从而在某种角度上安慰了观众,让他们和真实的体验保持了距离。这是一种神化的形式:一切都被冰封、隔离在过去。所以您指的是《辛德勒的名单》?对,这部电影讲的是奥斯维辛的特例:幸存者。然而我想讲述的是集中营的常态,即死亡。诚然,我的这部电影也是有关一群特殊的人,但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特殊。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能对奥斯维辛发生过的事情撒谎。我所呈现的是集中营的真实生活,这些都有文字可循,而此前只以隐晦的方式谈及。您之前提到“内部”,实际上指的是……就是在集中营中,人类所遭遇的极限状态,就是内在经历的时间与空间,以一种碎片化方式。而不是一种上帝视角……从第一个镜头起,您美学上的选择即已确定:在一个数码统治的时代,您使用了有声片早期1.33画幅比的胶片,还使用了很独特的镜头(40毫米),影片主要以手持摄影的长镜头为主,或许还是用了斯坦尼康……没有用斯坦尼康。我们拜访了斯坦尼康的发明者——加勒特·布朗:他告诉我们,不要用斯坦尼康拍这部电影!我们主要用肩扛摄影机跟着主角。摄影机应该让观众成为男主角这场九死一生之旅的同伴。在主角执念牵引下的行动是如此强烈,以至于这种行动整一性抵消了您之前提到了碎片性……一切都始于这样一个想法:从毒气室的尸体堆中,主角突然确信认出了自己的儿子,并决心亲手安葬他。在很早的时候,这个想法就与执导这个电影不可分割了。我并不想拍一部关于集中营,正统的、历史的剧情片。此外,囚犯分遣队(Sonderkommando)的日常生活实在是激发了我们太多的灵感。主角所遭遇的阻碍书里都有提到吗?不是的,镜框所至之处,我们就发展出什么样剧情,比如说电影中那条河。在集中营时代,人们把焚化炉里的骨灰倒到河中,我们也是同样处理的。毋庸置疑,书中细节丰富了剧本,但我们的故事是很原初的,我们总是尽可能把其处理简单。最后的叛逃情节是取自于书吗?我们只知道这场叛逃发生在年10月。在创作初期,我们就觉得,主角的故事应该放在一个也讲述他人的更大背景里,这样他的生存方式就可以与他周围其他人的生存策略并存。虽然他们都害怕丢掉自己的性命,但他们挣扎着试图改变现状:他们想停止屠杀。当人类在历史巨轮下挣扎时,如何在一个环境中安身立命,这是我们感兴趣的内容。您是如何与小说家ClaraRoyer(译注:本片另一个编剧)工作?这是我的一个老朋友了——她在匈牙利呆了一段时间并学习语言。我一个人只能写短片的剧本,但却没法单独写长片的。同时,我也需要一个人负责处理历史实事,而让我有时间考虑电影技术方面的问题。Clara就是完美的选择,她受过正规历史学训练。当我把这个主题带给她时,我告诉她我需要有人帮我进行文学加工,所以她从最开始就介入了这个项目。剧本已经是以长镜头的分镜形式呈现的吗?不是,技术部分并没有写出来。在剧本里,有对读者更明确提示,即我们写的要比银幕上最后呈现出来的东西多得多,这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发生的一切。在剧本里,故事的结构得到了完整的描绘。制片非常困难吧?太困难了!因为政府的变更,匈牙利过去的辅助金制度已经被取消,我不知道如何从新的政府那里获得这样一部处女作的资助。戛纳电影节的电影基石接受了我的项目。我们来到了巴黎,在电影基石的驻地写作计划里用法语写了带台词的剧本。我们考虑让主角是一个法国的犹太人,电影的主要语言也因此变成了法语。但我却没有办法说服法国的制片人。这个计划让人避之不及。人们都觉得我没有能力执导它,我的野心太大了。我只得从匈牙利重新开始,我找到了一个制片人,他建议我与法国人或德国人联合拍摄。我们却没有从任何一边找到钱!我们四处碰壁:在德国,在奥地利,在法国,在以色列……大家都觉得风险太大了。对所有人来说,这首先是一个话题,然后才是一个电影。然而,我们想拍电影,而不是谈论一个话题。最后,我只得不断地向匈牙利方面施压。因为他们喜欢这个项目,是他们使这个历险最后成真。这非常奇怪:在这个电影里,我们拥有一支国际化队伍,角色来自于六、七个不同国家(法国,匈牙利……),我们讲八种语言,甚至包括意第绪语。我们做了一个“联合制片”电影,却没有一分钱来自任何联合制片方。选MatyasErdely做摄影指导是您的意思吗?从我的第一部短片起,我们就开始一起工作了,这个从一开始持续到现在的合作非常关键。分镜头剧本也是和他一起准备的吗?当然,不过也有剪辑师Fran?aisMatthieuTaponier的参与。正如Matthieu所言,我们在无人涉足的领域,试图建立起一套叙事样板。我们紧密跟随着电影主人公,他似乎忽视周遭的暴行,有意对此不加注意,这是他采取的自我防御机制。因此,环境在电影中显得或支离破碎,或模糊不清,或干脆在画框之外。他唯一关心的,便是这位在集中营发现的男孩,这也正是进入电影的入口和视觉节奏的节点所在。我们希望在电影中保留空间的“有机感”,让电影时间与真实时间一致,但我们得避免贝拉·塔尔式的长镜头:不论何时,都不能允许自己把电影拍得太漂亮。因此,我们必须截去一些长镜头:经常以主观镜头方式呈现主人公的视点,以此来调整电影节奏。电影第一个镜头,一个男人从模糊的背景中向我们走来,几乎要贴到镜头上。然后,我们开始跟随着他在集中营中穿梭……这条路线和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真实情况相差无几,是根据焚尸房的空间逻辑确立起来的。在这里,我们想要足够真实性,因此有了如下的设定——更确切地说,主人公是如何在这个内部空间中移动:我们如何才能让主人公不经守卫允许,随心所欲地到达集中营的每一个角落?
您也一定精确地设计过主人公周围那些群众演员的走位,虽然他们通常只是一个模糊的身形。当然。拍摄的时候您能精确地知道每个镜头里出现的人数吗?不知道,因为我们以肩扛摄像机的方式进行拍摄,我们不知道究竟有多少人会被摄入镜头。另外,男主演GézaR?hrig不是专业演员,他有时会出人意料地停下,不能做到时时都精准地沿着走位的标记,或多或少有些差池。因此拍摄中既有各种精心安排的环节,也存在诸多不可控因素。整个拍摄过程都是如此……是的,但我认为这也正是奥斯维辛集中营中的冲突,介于有组织和混乱之间。我们总是以为,奥斯维辛是组织极为完美的系统,但当每月的屠杀人数高达数千之时,这一系统中必然会出现混乱的情形。关于这个“系统”,电影中也有类似的对照:一些暗中的交易,让囚犯们的反抗成为可能。对,腐败。这是电影的一条副线,但在处理叙述的时候我们必须非常小心:一旦我们把副线发展得太过充实,故事就会逐渐远离以内部视点为基础的主线。电影的故事发生在一天半之内,我们不可能像传统影片一样,为了解释清楚来龙去脉,再增加一个同样身为囚犯特遣队员的配角。我们不停地遭遇难题:如何在场景内部建构叙事?在某一场景下,男主角究竟该用哪个词语?集中营黑话使用到什么程度?还有与字幕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我一直在不断地重写剧本。
你们在哪里取景拍摄?在布达佩斯的郊外,那里有一个匈牙利军队的旧营房。电影在声音方面做的相当出色。开头的那一幕,您是如何录制囚犯在毒气室里发出的那些惨叫?正因为这部电影尽可能碎片化地处理画面,而不是显示整体,电影声音的介入告诉观众其眼所见并非全部。声音总是在场,用来给出不同的提示,它们构成一个圈,将图像围绕在中央,但同时又保持自身的主观性。电影的声音不可能百分百遵从现实主义,要不然我们就得给电影从头到尾都配上惨叫声了:事实上,毒气室的叫声永无停歇之时,即便远远地走到集中营的仓库,也还是能够听见。我们必须取舍。电影全程都能听到人声……在集中营,有谈话声,有指令声,初至这一庞大工厂的囚犯的声音。不同的语言混杂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真正的巴别塔。
毒气室一场中,不同声音混杂在一起令人震撼:我们听见的不仅仅是叫喊声,甚至还有指甲刮擦墙板的声音……这是你自己臆想出来的吧!棒极了,你能有这反应,我很高兴。此外,我们在声音本身的质感里添加了诸多的音乐效果,不同频率音效,低层的杂音等被我们藏起来东西,以创造辅助的音效层次。您和这部影片的音效师TamasZanyi之前有过合作吗?我和他合作了我的所有短片,他是一名伟大的艺术家。四个月的后期作完之后,他还在不停地“听”电影、琢磨音效,以防整体效果太过繁冗,他还真的每次都能找到值得改进的地方。我完全做不到这一点。您的演员都是业余的吗?非也。包括男主角GézaR?hrig在内的几名演员是业余的,但其他大部分主要角色是职业演员,分别来自德国、波兰、以色列,还有来自特兰西瓦尼亚(译注:罗马尼亚中西部地区)的匈牙利人和美国人……不过他们都不太有名。有法国演员吗?一个没有!
您为什么会选择匈牙利诗人GézaR?hrig来扮演索尔?因为我熟识他。他拥有一种本能力量,但同时又有一种简单的,老派的气质。一开始,我们想让他演另外一个角色。但他迷上了索尔的性格,非要演不可。在生活中,他就是这样的。他完全不是那种英雄;但却是这样一个人,深邃、执着、全身心投入到事物中;他有些古怪但也变化多端。
您能谈谈电影中的布光吗?这部电影里的布光不能太美,我们也经常自问焚尸房里的光线究竟应当怎样。阴影打得太重,明显有悖史实,是为了追求戏剧效果而进行的过分夸大。因此,光线应当尽可能地简单、惨淡。室外夜景戏,我们则想要一种好像置身足球场,无处藏身的感觉。身处数码时代,您为何要使用35mm胶片进行拍摄?今日电影界所谓的技术进步实际是完全的倒退!这是电影史上第一次人们开始追逐比过去差得多的东西,在这背后,工业是主要的驱力。一些导演与放映机制造商话语权太大,别人不敢发出不同的声音。胶片是一种物理体验,一种流动、不稳定的图像,而数码所呈现的只是高亮度投射出的凝固画面而已。胶片为图像提供了更多变幻的可能性,使其更昏暗,这会产生一种仿佛催眠的效果。如若让电影只产生于模拟图像,那和电视有什么两样。在法国的艺术影院,我们竟然在电视屏幕上看电影!为什么大家都对此缄默不语呢?如今,我们看的不再是“电影”,而只是一组数据信号而已。没错。但是二十年后,我们很有可能连这个信号文件都打不开了。一个位于亚利桑那的服务器出了故障,所有的电影也就随之消失!如此看来,你用可触可感的介质拍摄电影的行为可被看成是一种抗议!正是。我永远不会用数字技术拍片!当我导演的时候,是胶片让我,我的团队以及我的演员聚集到了一起,也是胶片让我们感知到充满张力的时刻。数码技术是对图像的亵渎。图像的增多导致创作的主要过程——如果还有所谓的创作的话——转移到了剪辑室。导演活生生地被降格成编辑!
影片的调色也是纯粹通过光化学手段实现的?(译注:即通过配光的方式,实现胶片冲印的不同效果,而非使用电脑后期调色。)对,我们从来没有用过电脑,另外,这样也比较便宜。一旦我们需要扫描底片,成本就会节节上升。您是否已经有了其他的电影计划,可以让您继续使用胶片拍摄?有,但是弄不到胶片,我也就不拍电影了。法国作为电影之国,应当首先奋起反抗。数码图像让人有身临其近之感。(译注:疑为作者“胶片图像”之笔误)在影院中,我们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在银幕之上。人类需要它。声称游客只是凑热闹而只在卢浮宫展示高清复制版的《蒙娜丽莎》是可笑的行为。-FIN-
回复下列关键词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真实
多兰
PTA
鹿特丹
大岛渚
醉生梦死
科恩兄弟
福茂
卡罗尔
戛纳
聂隐娘
日本戛纳
贾樟柯
黑泽清
爱在孔敬
维多利亚
FIRST
内陆惊魂
威尔斯
侠女
爱森斯坦
戛纳经典
朱天文
威尼斯
新现实主义
女性导演
李睿珺
里昂
银河映像
火星救援
盖里奇
间谍之桥
猩红山峰
如父如子
山河故人
年轻气盛
柏林
威尼斯
岸边之旅
然后呢告诉我
大圣归来
心迷宫
四百击
野马
风柜来的人
诡奇电影
阿萨亚斯
超体
韩国同志
张震
小飞侠
回到未来
洛迦诺
残酷青春
库布里克
安东尼奥尼
罗西
奥斯卡外语片
艾米
胶片
饥饿游戏
陈冠希
思悼
建筑
外语片
阿克曼
一千零一夜
师父
龙虾
手册十佳
海因斯
星战
奥斯卡
处女作
卢浮宫
柏林
纽约客
酷儿
地下香
—期待你的加入—巴黎;里昂;勒阿弗尔;枫丹白露;伦敦;斯特林;罗马;马德里;纽约;西雅图;洛杉矶;波士顿;纽黑文;多伦多;惠灵顿;新加坡;札幌;台北;新北;北京;上海;长沙;武汉;成都;重庆;厦门;杭州;桂林……「深焦」(DeepFocus)是一份成立在巴黎,成员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人迷影手册,提供欧洲及北美的最新电影资讯和批评。同时,我们也是全球各大电影节和电影工业的深度观察家。无论您是见解独特的批评家,还是精通外语的翻译家,亦或是推广维护平台的公关好手,「深焦」都欢迎您的加入,一起雕铸最好的光影文字。我们也会竭诚把您的劳动成果推荐给华语媒体!进一步交流,请在此白癜风手术多少钱白癜风如何治疗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guoqiangq.com/sglbwh/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