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子《从现实主义到后印象派:西方艺术史视野中的现代性》每每谈及艺术的现代性,首先令人想到的是在反传统、反结构、反意义层面上对传统艺术的颠覆而随之产生的断裂感,而西方艺术现代性产生的现实土壤是19世纪工业社会发展以来的艺术革命。我们首先可能需要明确的一点是,“现代性”并不是一个有明确定义的概念,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我们所认知中的“现代性”往往都只是这个过程中所反映的一些特征。关于艺术现代主义,首先它并不像类似于浪漫主义运动那样有着相对明确的发生时间和定义,它的断代问题是模糊的。有学者认为现代主义始于浪漫主义(或许始于大卫的《马拉之死》),有人认为始于现实主义,有人认为塞尚才是现代主义之父。所以对于现代主义本身的讨论,时至今日仍然是一个开放的命题。今天我主要会截取现代主义艺术的早期发展阶段作为讨论的主体,时间范围限定在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期,地点限定在巴黎(尽管许多对现代主义艺术有关键贡献的艺术家并不仅限于法国人),围绕现实主义、印象派、后印象派、以及一战后的达达运动来展开对于艺术现代主义的讨论。首先,真正意义上对于艺术现代性的讨论自波德莱尔开始,年,他在《现代生活的画家》中提出艺术的“现代性”概念,认为艺术家应该摒弃宏大叙事,描绘当下。波德莱尔认为:“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指出现代性永无止境的革新与变化特征,即现代性是一种“发展变化的价值”。而现代主义艺术的比较对象自然是传统艺术/学院派艺术。学院派艺术(academicart),指在欧洲艺术学院影响下所产生的绘画和雕塑流派,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乔治·瓦萨里在年于佛罗伦萨创建了第一间艺术学院,学生在学院里学习包括解剖学和几何学在内的绘画技巧,注重构图的精准、颜色的调配、理想化地描绘永恒性,即温克尔曼总结道的“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noblesimplicityandquietgrandeur")。学院派希望通过艺术,达到愉悦和教育的目的。艺术沙龙内的场景17世纪,法国建立法兰西艺术学院成为学院艺术的中心,同时,学院派艺术在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运动中都备受推崇。学院派订立了非常严格的一套规则标准,包括艺术等级(hierarchyofgenres)以划分艺术题材的价值,在这套划分法中,历史绘画—古典、宗教、神话、文学、和带有寓意的主题—被列为最有价值的题材,接下来的排名则依序是风俗画、肖像画、静物画、风景画。一直到19世纪,学院艺术风行整个欧洲社会。学院艺术的展览相当频繁,其中最受欢迎的展览是在年开始的巴黎沙龙(ParisSalon),在某个星期日一天中便吸引了50,人参观,一场展览下来有多达数千幅画作被展出,从人的视线高度直到天花板间摆满画作(见上图)。在以巴黎沙龙为例的艺术沙龙中作品的展出不仅是对画家们艺术成就的认可,且能使画作被更多藏家所青睐。而对于学院派的批判是基于几方面的,理想主义式的批判认为学院艺术的创作风格不过是基于陈腐而抽象的幻想以及古代神话的传说上,忽略了现实社会面临的问题。同时,学院艺术的绘画“外观错误”—描绘的事物看起来都平坦、光滑而理想化—而没有表现出现实的结构。终于,继浪漫主义之后,现实主义运动作为第一个自觉的现代主义运动而在法国发轫。居斯塔夫·库尔贝(Courbet)出生于法国东部奥尔南,父亲雷吉斯·库尔贝是一位农场主。年他到巴黎学习法律,常到卢浮宫观摩大师们的绘画,遂在父亲的支持下改学绘画。年,库尔贝回到家乡,创作了《碎石工》《奥南的葬礼》等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库尔贝常被认为是现实主义运动的开创者,他坚决反对旧的传统观念,认为艺术家应该活在当下的时代,只描绘他们亲眼见过的事物。他的一句名言是:“我不会画天使,因为我从来没有见过他们。”库尔贝《奥尔南午饭后的休息》年库尔贝的创作盛期的开始,在时间上与年法国的革命运动是同时期的。《奥尔南午饭后的休息》这幅画尺寸较大,这一点是值得格外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guoqiangq.com/sglbxw/8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