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月度策展人影响力榜单”是雅昌艺术网从媒体角度对当代艺术领域的策展与展览呈现进行全面搜集、记录与跟踪,从专业角度解读“策展人”每月所策划的展览在学术性、策划执行、公众认知及影响力、国际化推广、盈利能力等方面的能力与创新。
?10月6日策展人:萨拉-沃尔斯
大英博物馆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素描精品展苏州博物馆
?10月7日策展人:ClaireGarnierLaurentLeBon
蓬皮杜现代艺术大师展上海展览中心
?10月15日策展人:鲍栋
“层见迭,节外生”沈瑞筠个展北京杨画廊
?10月20日策展人:邱志杰、张梓倩
“不足为外人道也”群展北京金杜艺术中心
?10月22日策展人:杨小彦
“涂抹的自由”杨劲松新绘画艺术展济南美术馆
?10月27日策展人:刘骁纯
“百年知白”刘知白艺术展中国美术馆
?10月27日策展人:吕澎
“耳且”郑路个展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
?10月29日策展人:郝量、谢晓冬
“敏行与迪哲”宋元书画私藏特展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
▲大英博物馆绘画部策展人萨拉·沃尔斯
10月6日策展人:萨拉-沃尔斯
大英博物馆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素描精品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六大主题呈现文艺复兴时期大师素描
大英博物馆版画及素描部负责人雨果·查普曼向雅昌艺术网介绍,本次展览遴选的作品分“人物”“运动”“光线”“服饰”“自然界”“故事”六大主题板块,展出的素描反映了文艺复兴艺术的几大主题。素描的概念起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初多为壁画或雕塑等艺术形式的构思草图,或是为研究人体结构和解剖学服务的速写作品,在创作时注重阴影、形式、比例和透视法等技巧的运用。这些作品创作于年到年之间,代表了整个意大利半岛的艺术成就。
大英博物馆绘画部策展人萨拉·沃尔斯女士在接受雅昌艺术网采访时谈道,本次展览以素描创作的核心——人体素描为开端,相继呈现了表现运动、光影和服饰的素描。展览的第五部分是表现自然界的素描,艺术家通过这些素描在绘画叙事中塑造出了令人信服的场景。展览的最后一部分是叙事素描,这些素描表现了艺术家对前述五大主题的理解和整合。
▲人物列奥纳多?达?芬奇《老年男子漫画像》
▕▕展览现场:四十余位文艺复兴巨匠的素描大餐
由苏州博物馆与大英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大英博物馆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素描精品展”在苏州博物馆现代艺术厅开展。展览展出了包括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提香、卡拉瓦乔等文艺复兴巨匠在内的四十余位艺术家们素描手稿作品,展出作品共计49件。
▲人物米开朗琪罗?博那罗蒂《男子躯干习作两则》
▲动态拉斐尔《赫拉克勒斯与半人马》
苏州博物馆艺术顾问刘丹在介绍本次展览的缘起时提到,文艺复兴是西方古典艺术的高峰期,可以追溯到西方文明的根源。大师素描又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一个代表,这一时期的素描是艺术家内心与上帝交流的形式,并不仅仅是绘画前的底稿,是不同于后世的学院派素描的,所以这一时期的素描有独立的艺术价值。而大英博物馆以文艺复兴时期的素描收藏闻名于世,于是把这批作品介绍到中国来,得到了苏州博物馆馆长陈瑞近的支持,展览才得以呈现。
▲从左至右:沪上知名主持人曹可凡、蓬皮杜艺术中心主席塞尔日·拉维尼、巴黎国立毕加索博物馆馆长罗朗·乐朋、上海天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谢定伟
策展人:ClaireGarnierLaurentLeBon
蓬皮杜现代艺术大师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一年一人一作”书写西方现代艺术史
用蓬皮杜艺术中心主席塞尔日·拉维尼的话来概括,这场天价艺术展具备“教科书般”的意义。实际上,要在10万余件现当代馆藏中找出数十件作品,以梳理西方现代艺术史的确不易。两位展览策展人——巴黎国立毕加索博物馆馆长罗朗·乐朋,以及巴黎国立毕加索博物馆藏品和制作部副总监克莱尔·卡尼尔给出的策展方案是“按时间排序,一人(组)一作”。其具体做法是,在年至年中,每年选择一位(组)艺术家的作品进行展出,而这件作品必须是在法国创作的。之所以划定这72年,主要是和蓬皮杜艺术中心的历史息息相关。据介绍,蓬皮杜收藏的最早的一件作品约是年创作的,而年是它的开馆元年。不过,展览为年处流出空白,并用艾迪特·皮雅芙演唱的《玫瑰人生》替代作品,以此来代表战争对艺术的干预,并用歌声来纪念战争的结束。
▲年是正常展览唯一一处空白展墙
艾迪特·皮雅芙演唱的《玫瑰人生》在现场播放
▕▕展览现场:如临碑林的观展经验
在提出策展理念后,如何在平方米的空间中展出所有71件作品,成了策展团队的另一个挑战。最终,他们采取了“为每一年竖一块碑”的形式。展墙的一面用来展示作品,另一面则呈现艺术家的语录或个人介绍。据本次展览的主办方——上海天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天协文化)总经理谢定伟表示,这种布展方式是“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它不仅解决了空间问题,也能展示蓬皮杜的视觉标志——在展墙的“介绍面”部分采用黄、红、蓝、绿做背景色,它们是蓬皮杜艺术中心外部管道的颜色。活动现场,观众每移动至一面新的展墙,都顺移一年,沿着“S型”的观展线路直至最后。
▲展墙的另一面以红、黄、红、蓝、绿做背景色
为每一件作品作以文字介绍
▲《挂着旗子的街道》,,劳尔·杜飞,布面油画
法国艺术家劳尔·杜飞年出生于诺曼底的勒阿弗尔,尤其擅长风景和静物画,其早期作品先后受印象派和立体派影响,终以野兽派的作品著名。年,杜飞创作了几张有关家乡国庆庆典场面的作品,比如这张《挂着旗子的街道》。可以看出,他受到印象派画家克劳德·莫奈《蒙特吉尔街》(年)的启发,以多面旗帜庆祝国庆——旗帜是杜飞创作生涯中的常用元素之一。不过,杜飞在构图上采用平视视角,巨大的法国国旗遮挡了部分街景;画面下方是一些渺小的行人,与之对比。
▲《自行车轮》,—,马塞尔·杜尚,现成艺术
马塞尔·杜尚生于年,是纽约“达达主义”的团体的核心人物。有评论指出,西方现代艺术,尤其是战后艺术,从某方面来说是“沿着杜尚的思想轨迹行进的”。杜尚最为人熟知的作品是《泉》:年,他从商店买来男用小便池,匿名送往美国展出。什么是艺术?艺术品的界限在哪里?艺术的原动力是什么?杜尚的做法挑动了艺界神经,并影响至今。
年,杜尚将上述“日常物”充当“艺术品”的做法称为“现成艺术”。此次展出的《自行车轮》最早创作于年。是早期“现成艺术”的一例。在这件作品中,杜尚近乎“轻而易举”回应艺术:先颠倒自行车轮,再将其放置在厨房高脚凳上——作品就完成了。在西方艺术史上,杜尚是一位饱受争议的人物:有人认为他是实验艺术的先驱,也有人称他“嘲弄艺术”。不过,他的确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最重要的一员。
▲《双重肖像和一杯葡萄酒》,—
马克·夏加尔,布面油画
马克·夏加尔于年生于一个俄国的犹太家庭。夏卡尔的同年十分贫困,犹太人在当时的俄国受到歧视,在他很多作品中,描绘着俄国乡村的场景,迷信的乡民、牛、羊、鸡、马等景致,这是留存于艺术家青少年时期的最初印象。
年,夏加尔来到巴黎,此后那里称为他主要的创作中心。第一任妻子贝拉激发了他对于爱的描绘。然而,他为妻子创作的画像并不多见。在此次展出的《双重肖像和一杯葡萄酒》中,夏加尔坐在身着婚纱的贝拉肩上,高举葡萄酒杯。这件作品创作于他和贝拉结婚两年之后,是反映幸福婚姻的代表作之一。
▲策展人鲍栋
策展人:鲍栋“层见迭,节外生”沈瑞筠个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层见迭,节外生”
并不高产的鲍栋在10月有三个个展的策划项目,均有上佳的表现,除了杨画廊的沈瑞筠个展,其余两个为姜吉安个展“应物会影”和杨茂源个展“相形”。而报告君选择沈瑞筠的个展为重点讲述对象原因在于此次个展不仅是沈瑞筠国内的首次个展,距其上次年在美国芝加哥的个展已有七年,在此期间,无论是艺术实践,还是展览策划都体现了她对“统觉艺术”的思考。
艺术家认为“人活在一个复合的状态中,每件物品和事件都是彼此相连,具有多种可能性,并且在不断改变之中。我把被拆散的元素在时间和空间里重组,试图创造一个环境,使观众在‘经历’作品时联想自身的经验来作自我观照”。这种创作方式,它包括线条、光影与形象,各种不同的材料、媒介及物品,目光、身体和空间的调度。与之对应的是一个杂乱的、复调的、不可规约的世界,一种面对世界本身偶然性的世界观,一种以此为机缘(PotentialandConditions)的艺术实践。”
在策展人鲍栋看来,“在她作为艺术家的这个展览中,从她的绘画经验中发展出来的对机缘关系的应变与导引被运用到了整个展览的上下文中:上一个展览留下的墙体材料与声音素材被纳入了这个展览的构架中,对作品与作品、作品与空间、观众与作品、观众与空间,观众与观众等多重关系的调度、试探与激发也始终是这个展览的重点。但展览的核心是观看与映射之间的关系,沈瑞筠的作品及其所处的空间给我们提供的是一个视线交错、叠加、呼应、转换与重组的现场,一种在视觉映射与经验回应之间绵延的根茎关系——正如展览的标题所提示的,这是一个需要观者置身其中,观看随即意外生长的场域。”
▕▕展览现场:视线交错、叠加、呼应、转换与重组的现场
▲展览最大的一件装置作品:《春暖花开》
××cm综合材料,年
这件作品用四面玻璃打造了一个空间,从外面可以看到里面的景象,但进入空间,看到的是反射的影子,同时,外部的景象又可以透视进来,与空间内玻璃上反射的景象相互交叠。
▲《回音》墙上水墨Xcm
提起沈瑞筠,国内了解她的人也许并不多,但个展开幕当天,艺术家所打造的真实、虚幻相结合的景观吸引了多位重要的艺术家、策展人前来观展。比如汪建伟、冯博一等。艺术家一直对物体在空间中的关系、相互作用非常感兴趣,比如物体在空间中的倒影,不同的观看角度呈现的主体差异,物体在镜像中的反射与透视等。由于物体在空间中存在复杂的关系,作为观看者人,便会从中获取不同的感受。其中一件作品:《回音》,灵感来自杨画廊上一个董大伟个展,艺术家听了展览导览、开幕式现场、以及开幕晚宴的三段音频,并依据她说听到的声音内容在杨画廊户外的一面墙上创作了三件绘画作品。当看到这三幅水墨作品,汪建伟将其描述为“声音的倒影”。
▲《天鹅湖》综合材料XXcm
▲《下滑》综合材料45Xcm
沈瑞筠表示自己对“中国式”的世界观非常感兴趣。这教会她用更加复杂的角度来看待世界、人、自然。“比如在西方,人与自然的关系很容易理解成:要不是人要保护自然,要不是人可以改变自然。但中国就有天人合一的观念。这种不同的角度,认识、理解世界的方式是很有意思的。”正是基于这一理念,沈瑞筠从不在她作品中传递某种确定的含义,随着空间的转换,对立、融合等关系体现在其作品中。
▲策展人邱志杰在展览开幕式上发言
策展人:邱志杰、张梓倩“不足为外人道也”群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现实”和“虚无”的冲突感
位于东三环环球金融中心的金杜艺术中心本月迎来空间的开幕大展“不足为外人道也”。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艺术家邱志杰,以及声音艺术家张梓倩联合策划。《桃花源记》中桃花源里的人们叮嘱误入的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带有古人自谦式的口吻,实则是一种温柔的警告,希望渔人不要把世外桃源的存在泄漏给外界。展览主题“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对以集体记忆和经验为基础的历史的虚无感,它意味着一些怀疑与思忖,是对现实意义的“无法言说”,同时也意味着这些思索只能是私人性的,无法进入公共领域。
▲现场表演“忘路之远近”
▕▕展览现场:金融大厦里的“不合时宜”
此次展览由两位艺术家和中央美术学院的青年艺术家们携手创作的一次展览,展览灵感来自今年6月同一组艺术家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的同题表演。当时该表演也由金杜艺术中心赞助,是中国当代艺术家首次在西方艺术经典作品环境中的表演。
开幕式上,由声音艺术家张梓倩指导的大型集体表演“忘路之远近”在金融中心一层打响,表演结合声音、视觉,嗅觉和艺术家的行动。以《桃花源记》中“忘路之远近”为题,以中药的气息和寓意为线索。此次表演也是同类艺术行为首次出现在北京经济中心地区一座金融大厦的中庭,可谓是前无古人,另开风气的表演。
展览以《桃花源记》作为原始灵感的来源,实则回溯了85新潮以来中国当代艺术的社会思想潮流,最终回到一种个人化的艺术立场。艺术家邱志杰、声音艺术家张梓倩和年轻艺术家们的32件作品和档案资料,以画作,雕塑,装置以及录像等艺术方式呈现。
▲策展人杨小彦
策展人:杨小彦“涂抹的自由”杨劲松新绘画艺术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现实生活和艺术平行的存在
策展人杨小彦在前言中的一段话,描述了杨劲松运用媒介的转化的过程,前言中写到:“杨劲松的艺术实践告诉我们,涂抹这一因素有一个转变的过程。在《鸟归林》系列中,涂抹是手段,笔触构成描述某种形象(鸟)的可能语言。在《涂抹的自由》系列中,涂抹上升为语言,载体却成为了媒介,或纸本,或瓷器,或日常物品的堆砌,色块与笔触率性地覆盖其上,偶然性的组合与媒介构成一种深层次的对话,从而让作品获得脱离物品的抽象性质。观念的落脚点则是‘无常’是‘常之常’犹如汉之郑玄解‘易’一般,强调‘易‘之三义,其中一义是‘易为不易’。”
“我想,杨劲松是想建构一种和世界平行的艺术——‘无常是常’。但是艺术毕竟都是以物理样式的形式存在的,而怎么通过物理样式透视‘无常’呢?他找到了自己的办法,杨劲松的自由和涂抹已经脱离了平面乃至所谓的绘画,有很多具体的器具在里面——将这些器具转变为媒介,涂抹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用自由的方式改变了器物原有的形式,呈现出了另外的抽象意义。同时,这也是艺术非常重要的表达规律,现实生活和艺术平行存在了。”
▕▕展览现场:涂抹的自由
艺术家此次个展主题为“涂抹的自由”,作品分属“无常是常”、“万物生”和“鸟归林”等三个系列。这三个作品系列作品,对杨劲松来说,是相辅相成的互补关系,他说:“布面、纸面、颜色等材料其本质都是媒介,由媒介来帮助我说话。我说的是否准确、能否感人、能否有别于一般人的常识、能否发现某种有趣的关系,都是通过媒介来传达出来。这些混合材料、或者水墨等,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都是工具,是围绕我的创作理念来实现的想法,并不是一种固定关系。”
▲“无常是常”系列作品之《混沌中的次序》
“无常是常”系列作品中,很多作品都是纯色的关系,并且是一种有违于常见的绘画中的色彩对比关系的纯色关系,因为艺术家觉得不应该是用色彩关系就能简单的表述出一个人的感知,“所以当我想表现‘无常’这个概念的时候,焦虑、挣扎的关系慢慢走向了一种平衡的关系。让自己觉得被定义、被误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给观众一个作品,让他们觉得经验和以往不一样,那我的创作目的就达到了。”
▲“万物生”系列作品
“万物生”系列的来源很偶然,是杨劲松在“无常是常”心态的解放过程中,心态慢慢平复到从零开始的时候,很偶然遇到的一件事所促成的作品,他说:“有一年,我朋友的工厂着火被烧掉了,他希望把工厂变成一个历史记忆。正好让我遇到了,‘万物生’创作时采用的材料大部分都是来自于这个工厂。在我看来,人类生活的痕迹一定是在生生不息的,如果物品被当做垃圾,一定就是垃圾,如果当做一种历史解读方式的话,相应的就能产生更大的意义。”
▲“鸟归林”系列作品
“鸟归林”系列是杨劲松暗喻自己的一个系列作品,他说:“‘鸟归林’本身的意思就是什么都归‘0’,什么都可以没有,是我在追求不会被羁绊的心境时的产物。鸟归林暗喻自己,并时刻提醒自己,应该放弃成见和定式,不用太在意的好不好、是否准确等判断,能感知到这个世界还有一点意思,这就足够了。”
▲策展人刘骁纯
刘骁纯“百年知白”刘知白艺术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有笔墨痕而后无笔墨痕
策展人刘骁纯将刘知白的泼墨概括为“有笔墨痕而后无笔墨痕”,称他的精品,皆以笔管墨。“作品在最低限度上保留笔踪,笔痕时隐时显,无笔墨痕中藏笔墨痕,笔踪消融而笔路犹存。而且他的大泼墨没有画稿。丘壑随呼随出,笔墨随泼随变;形导笔随,笔走形化;心随墨运,墨落神生;山川草木变化无穷而又一气呵成,勾皴泼染吐纳自由而又不失法度。”
▕▕展览现场:“极端”的大泼墨现场
此次展览在中国美术馆的3、5、7号展厅展出,是对刘知白先生一生艺术探索创作过程的回顾与展示,包括文献、早年学习传统的资料以及绘画,而主展厅展示的是刘知白重要的大泼墨作品。“在文人画脉中,宋代的米氏云山代表了泼墨和破墨山水的最高境界,后世无人超越。黄宾虹认为泼墨‘未易猝造’,刘知白也认为‘米氏云山最不易学’,但刘知白在耄耋变法后,却将大泼墨推到了最后的极端,消融笔踪的跨度和幅度远远越出了二米的雷池,成为中国山水画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泼墨大家。”策展人刘骁纯如此评价刘知白的大泼墨。
▲展出的刘知白陶瓷作品
▲《万水千山图》年×cm×6
刘知白的《万水千山》作品,是在一张宣纸上分成几横几竖的格子,在每一个格子中再进行泼墨创作,其实他是将书法的形式放在了绘画中,一个格子一个大楷的写。类似的作品刘知白先生创作了很多,而且都是运用的大泼墨手法。
▲策展人吕澎
策展人:吕澎“耳且”郑路个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在障碍之中探知阻力的美学
"耳且"一词,取"阻"字的左耳刀偏旁和右"且"字组合而成。“阻”取“阻力”之意,即妨碍物体运动的作用力及阻碍事物发展或前进的外力。阻力在一般语境里等同于障碍。如梁启超所言:“天下一切事悉有阻力,阻力悉去,百事毕举矣”。“耳且”这个新造词正如其发音一样,并列递进生成另外一层语义,在障碍之中探知阻力的美学。
在本次个展《耳且》中,艺术家开始更多的讨论时序、空间和变迁,从这个角度,关于造像的诗歌逐渐开始向关于造像的哲学转化:他想解决的课题是将之前一直纠缠于他的感性处理与观念设置的冲突抛之度外,让自己内心矛盾的叙述更为自由、更为解放地表露出来:人类的日常或者我们所理解的一般世界没有什么是清晰与能够断定的;任何一处风景都具有其自在的合理性,你可能遭遇到“自然”的风景,但那很可能仅仅是一种幻觉。某种宇宙的力量弥漫在我们的周围,你会感到恐惧,或者兴奋,然而,如果我们脱离这个社会,如果我们还试图回到当初的情景,你就会遭遇到理想主义的磨难:回到当初与走向未来都是悲剧。
在策展人吕澎看来,“作为一个雕塑家,郑路的艺术实践已经获得了一个较为充分的上下文。和所有雕塑家一样,他的作品是雕塑,上下文则是西方古典主义传统。雕塑意味着对空间、物质性和触感的探索,更意味着将这些元素构建成为实体。古典主义既然使写实战胜了表意,自然也站在线条、轮廓和符号的反面。然而,郑路对艺术的理解也饱受上个世纪80年代“新潮”运动以来的艺术观念变迁的浸润,这使得太多的知识构成了可供艺术家选择的思想工具,何况他出生在一个由人文知识背景的家庭。”
▲郑路_三千米烦恼丝_不锈钢丝_现场装置_尺寸可变_
▕▕展览现场:不一样的“郑路”
郑路此次个展展出年全新创作的六组作品:《三千米烦恼丝》、《不留》、《日和草》、《耳且》、《耳和且》、《三秒》等。
作品《三千米烦恼丝》的创作动机来源自一部美国电影:欢乐谷Pleasantville()。一部从黑白转换成彩色的画面语言,以色彩来借喻,制度的设计并非少数服从多数,而是保障个体权益尊重多样性。《欢乐谷》中的人只有真正做出改变才会出现颜色,投射到现实无非是秩序的异类,绝大多数对秩序的拥护者起初对此保有好奇,而随着彩色人群的增加,未知的恐惧和对秩序的破坏让社会以颜色为表现出现分化,在这里利用了历史的投影来叙述了秩序的崩坏-黑白人群对彩色人群的暴力,以及彩色人群的抗争,当然,彩色作为社会的进步思想证明在黑白中的人都为了遵从秩序而固有的虚伪一面,同时赢得了最终的胜利,就如同电视机在黑白变成彩色的一瞬,宣告了黄金时代的结束。三千米差不多是这次所用的不锈钢材料的总长度,所以借用那句“剪去三千烦恼丝,化做自得一微尘”中的三千为名。
▲郑路_不留_旅行箱,播放器_尺寸可变_
一个可以随时被移动的箱子被陈列在展厅内,内部循环播放的是艺术家近两年以来随机在內蒙古赤峰地区草原拍摄的行走中的草原景象。
本组作品《不留》在移动与静止,有限空间与无限空间,触手可及与遥不可及,所属性与不可属性诸多对立关系之间产生一个非现场的视角。
艺术家利用人们对事物的惯性理解进行空间置换,游弋镜头下的草原被装置在用以旅行使用的箱子内,被篡改的空间与运动的关系是一种新的生机,它提供给既定规范外,一种不受时空局限的自由。
▲郑路_耳且_金属球_铝片_尺寸可变_现场装置_
对于一个在移动中的自由落体,施作用力,妨碍其运动。在与本次展览的同名作品《耳且》中,近万个铝制短片按顺序排列成塔一样的方体矗立在展厅内部,高耸着的塔型物在世界范围内都被赋予宗教的、精神化的象征意义。由铝片构造的缜密结构,阻碍着一万个钢制球体的滴落,每一次滴落的阻碍转化为声音,使整个阻力形成声场。
▲左起:龙美术馆馆长王薇、创始人刘益谦、联合策展人之一郝量
策展人:郝量、谢晓冬“敏行与迪哲”宋元书画私藏特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敏行与迪哲
本次策展人之一郝量提到,展览的整体构想基本定义为“敏行与迪哲”,包含了两个方面概念。“敏行”是指收藏家对于艺术付出的行为;而“迪哲”则是反映作品给与当下学术、研究和创作的启发。
郝量表示,展览的四个部分分别有不同的意义,“帝制文心”是以宫廷艺术为主,宋元宫廷艺术是非常主要的一个章节;“恪悟教礼”是对三个信仰在整个文化当中的构架;“隐逸修身”是对从宋到元,整个文人社会的整体建构;“尚意求道”中指向宋元书画整个艺术中怎么脱离现实,而形成形而上的哲学观。
▕▕展览现场:80余件宋元书画饕餮大餐
此次展览被誉为建国之后中国大陆地区举办的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的一次私人珍藏宋元书画精品特展,包括书法、绘画、古籍善本在内的80余件宋元珍品亮相本次展览。
本次参展作品中,二分之一来自龙美术馆馆藏,另外一半则来自海内外20余位藏家的鼎力支持,卷、轴、页等多种形制;展览以书法绘画为主,兼少量古籍善本。许多著录累累或曾在市场当中惊鸿一现的名品佳作,都出现在本次展览当中。
▲北宋宋徽宗《写生珍禽图卷》
水墨纸本纵27.5厘米横厘米
龙美术馆藏
《写生珍禽卷》是徽宗写生花鸟画的典范,笔调朴质简逸,全用水墨,对景写生,无论禽鸟、花草均形神兼备。卷分十二段,分别描绘了画眉、山喜鹊、戴胜、麻雀、白头、斑鸠、太平雀等十二种不同种类的珍禽,乾隆分别题名。花卉以折枝表现,珍禽立于枝头,或低首、或回望、或耳语,姿态各异。珍禽翎毛以淡墨轻擦出形,以浓墨复染,再以墨点染头尾,鸟身浓墨,黝黑如漆,羽留白线为界,微露青光。
▲五代张萱《唐后行从图轴》
设色绢本纵厘米横厘米
红树白云楼藏
此作旧传为唐张萱所绘,人物着色,竹树用墨,画法极古,描绘的是武则天仪仗出游皇家御园的场景。画作右上角原有“明昌”大玺,重装时被裁掉。今本幅钤有“吴廷”“朝鲜人”“安氏仪周书画之章”“明善堂书画记”“张珩私印”“吴兴张氏图书之记”“张氏图书”“心赏”及“金巩伯精鉴印”半印,知为金章宗完颜璟,明吴廷,清安岐、怡亲王允祥,近代金城、张珩旧藏。
李迪宣和间为画院成忠郎,南宋绍兴时复职为画院副使,历事宋孝宗、宋光宗、宋宁宗三朝。工花鸟竹石,亦善画猫犬。写生功力极佳,画鸠“作寒冷状,精俊如生”,画鶺鴒“翘翘欲起”。
▲北宋李迪《双禽图》
设色绢本纵23厘米横25厘米
龙美术馆藏
《双禽图》中,两鸡雏一昂首前望,一回首以看,表现小鸡雏顾盼的姿态,又符合宋体院画注重观察写生的标准,充满自然野趣。
卷左上有作者落款:“庆元丁巳李迪画。”钤“神品”“张则之”“项墨林鉴赏章”“程茂所藏”“项元汴印”“墨林秘玩”鉴藏印,为项元汴、张孝思、程茂旧藏。
编辑:张丽敏
放心收藏,全球见证,扫码立即送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guoqiangq.com/sglbxw/8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