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萨格勒布  >> 萨格勒布地理 >> 正文 >> 正文

生命的本真与礼赞

来源:萨格勒布 时间:2020/10/12

艺术鉴赏是一种自我认知的循环体验。我们对自己并非了如指掌。我们拥有直觉、疑虑、模糊的猜测与混杂的情绪,这一切都难以轻易界定。

不过,我们不时会发现有些艺术作品似乎掌握了某种我们体验过却从来不曾真正明确认知的感受。

让我们通过艺术向平凡人生中难以捉摸的真实价值致敬,在被困家中的时光里,重新看见和听见自己的微光。

01

美术篇

疫情跟随寒冷,似乎离我们渐渐远去,春日的暖阳和疾风也如约而至,吹来亮晃晃的希望。然而世界上很多地方,不幸的数字与日俱增,一些活生生的陌生人,仍然在和死神殊死搏斗,因为只有活着,才能有希望。

我们不是被选中的勇士,默默习惯了特殊日子里的平淡和无力感,除了和自己好好相处,好像什么都做不了。熄灭屋子里的最后一盏灯,让黑夜愈加漆深,如果要在这独处的至暗时刻去寻一抹亮,你又能看到些什么?

灰蒙蒙的隐约是一些乱象,一轮红日映照海港,也许是莫奈的《日出﹒印象》。

一个快速发展起来的工业时代,远处的巨轮轰鸣而来,工业生产为那时的人们带来诸多便利,生活的速度突然加快,从心理到视觉上的紧张差异给很多印象派画家带来了新鲜的创作灵感,他们想要在转瞬即逝中让时间凝固,给自己的记忆留下美的印记。

这像极了我们的现在,身处无比繁荣的科技时代,知识讯息大爆炸,大段的时间被炸成了碎片,物质生活及其丰盛,却更像是爆破后的一缕青烟,把生活品质笼罩在物品的表面。

我们上天入地,科幻电影中的超前设想正在不断被印证和一一实现,人类的智能也越来越超乎想象,然而,所有人都无法避免被卷入这样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灾难之中,这场全球性的病毒大灾难正消解着人类那可怜的优越感……

有时候,越是看不清的场景越能将我们内心的反省和困惑图像化。画面中乱糟糟的笔触,是莫奈为了快速还原所见所感,用笔在画布上留下的光与影的实验。那些太阳的光晕并不刺眼,浅浅地给最上头的一片天空染上了些许橙色。

港口工厂的烟囱冒着滚滚浓烟,与大型起吊机的剪影交织在一起,像极了一段欢乐无序的抽象音符,虚虚实实,投射在远处的水面。三两只随波起伏的小船,追随着瞬息万变的晨光,越摇越远。

画面外的莫奈,一大早就独自一人坐在岸边写生。他并不想细细描绘眼前的风景,而是拿起画笔,看一眼,再飞快地铺色勾形,让笔在画面中跳跃,记录下眨眼间脑海中的动态场景,那是太阳初升时浓雾掩映下的空气、光和色彩。

这件勒阿弗尔港口的风景速写,也许十几分钟就画完了,但它闻名于世的运气绝不是某种偶然。整个印象派因《日出﹒印象》而得名,尽管在当时,这些画作被大家嘲弄调侃,“充其量只能算漫画”,“幼稚且不合逻辑”。

然而历史却往往被这些充满自信且不断前进的逆行者所改变。

印象派的画法,是建立在大量写生基础上的用心观察,心手合一的快速捕捉,看似不准确,却有种难以言说的真切。莫奈抓住了大自然凝固瞬间的神态,所以茫茫然也成了永恒。

这是绘画的真实,是“向死而生”的创造,也正是年以前顾恺之的感叹:“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

当画作完成后,莫奈抬起头,看着眼前茫茫然的一片幻象,他又有怎样的洞见?他也许预见到了二百多年后我们面对的所有困惑和灾难。智者已远,但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疫情的真相是什么?生命的真相又是什么?……什么是真实的?也许是莫奈笔下的那一轮红日,高高挂在空中,离我们忽近忽远。它留在海面和天空的残影,有时候会混淆我们的视听,但你只需片刻的凝视,不断矫正失焦的肉眼,就能看的清看得见。

日出也是希望,疫情过后,我们势必还会陷入这样那样的险境,如果敢于拨开迷雾,按照常理做出判断,勇于抗争和探索,总会看到重生的太阳。凡是不能迷惑和伤害我们的幻象,都会使我们变得更强。

静夜愈深,生活中的问题依旧打满问号,答案并不会随着这段特殊的日子一一解开,但我们应该知道,经历了生命之痛,希望已不再渺茫。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缓慢而坚定的生长。人间,别来无恙。

02

音乐篇

年4月4日上午10点,相信你也和我一样,在听到防空警报被拉响的那一刻,内心思绪万千,从寒冬到春天,多少人用生命守护生命。在这场疫情中,“生命”重新回到了我们的思考。如果我问你曾经感动你的生命印迹,你会想到什么呢?

也许是饱经风霜有着顽强生命力的沙漠胡杨;

也许是猛然低头看到石缝里奋力生长的小草;

也许是遍体鳞伤的穿山甲妈妈,用尽生命保护的,在腹中蜷缩着活下来的孩子;

也许是地震废墟下挖出的,那被镜头记录下的,紧紧拥抱着相互依偎的孩童。

从病毒的肆虐蔓延到市井的人间百态,从英雄的舍命相争到个体的命运起伏,正是在感同身受的情感里、在设身处地的思考中、在意味悠长的警醒里,艺术与心灵产生了共鸣,虚构与非虚构的界限被打破。

今天我们从安东尼奥·维瓦尔第《四季》的第一乐章“春”中,去看看18世纪的他是怎样在音符的前进中传达对“生命”的思考。

18世纪初,维瓦尔第为威尼斯的仁爱救济院女子管弦乐队创造了几百首独奏协奏曲,他把更有色彩的十二首汇聚在一起,作为作品第八号出版,并将这些独奏协奏曲的前8首叫做《四季》(TheSeasons)。

《四季》以明亮、乐观的春天的音响开始是最合适的。当然这首为小提琴和小型管弦乐团而作的协奏曲“春”也成为了维瓦尔第最著名的作品。

协奏曲“春”第一乐章的轻快的回归段主题有两个互补的部分,第二个部分返回的次数比第一个更多些。在回归段几次出现之间,维瓦尔第插入了他对春天感觉的段落,为我们展开了春日的景象,隐喻的塑造了与生命紧紧相连的春季的色彩。

在创作手法中,有一个突出的风格特点那就是旋律模进。所谓旋律模进(melodicsequence)是指一个音乐动机相继出现在音阶较低或较高的音级上重复。这样的创作手法,有助于把音乐推进向前,人们的情绪也便跟随音乐的进行产生了共情。

聆听指南

0.00全奏演奏回归段第一部分

这里f力度的呈现,好像是春日万物蓬勃生长的生命样态,我们仿佛看到春日里,一个个鲜活生命的觉醒。

0.07弱奏反复回归段第一部分

突然地弱奏,好像低语诉说,像是柳枝的新芽,默默无闻生长的、静静的生命力。

0.15全奏演奏回归段第二部分

0.23弱奏反复回归段第二部分

0.32独奏小提琴(有来自全奏的小提琴协助奏响)模仿小鸟的叫声

维瓦尔第原诗:“春天欢天喜地地来了,鸟儿用幸福的歌声向它致敬”

1.09全曲演奏回归部第二部分

旋律回归到此处,作者希望用一段熟悉的旋律引出新的期待,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春,接下来你将感受到春天的温度!

1.17轻柔跑动的十六分音符

全奏缓慢而温暖,像春风吹过脸颊,你仿佛感受到,暖风从指缝中溜走。为了生命的更好的生长,小溪不再湍急而是缓慢的流淌着,风儿也褪去了冬日的凛冽,变幻出温柔的性格,一切都欣欣然。

维瓦尔第原诗:“小溪被微风亲吻着,并带着甜美的潺潺声流淌”

1.42全奏演奏回归段第二部分

每次的回归都预示着作曲家想要表达变换新的色彩,让我们听听看……

1:50乐队演奏震音,小提琴演奏快速上行音阶

维瓦尔第原诗:“乌云遮蔽天空……”

1:57独奏小提琴演奏激动的分解三和弦,同时乐队继续下方的颤音演奏,这里应用了大量的模进创作。将音乐情绪不断地推动、推动、推动!旋律色彩黑暗,预示不幸的的到来,是什么呢?风暴即将来临!

人们期待着春日阳光正好,可风暴还是会出现,就像肆虐的疫情,那么粗暴,那么狂野,那么凶猛,让人类措手不及,让许多生命悄然消逝,让亲人忽然间阴阳两隔,这是一场世间罕见的狂风暴雨,它像洪水,像野兽!

狂风暴雨摧残着刚刚长出嫩芽的小草,那些风雨中飘摇的脆弱生命。灾难来了,就像人类总是渴望平安,但灾难却从未远离过人类社会一样。面对这样的现实,维瓦尔第给出了怎样的解释呢?他会通过怎样的创作引出自己的解释呢?

是的,一定会用一段熟悉的旋律唤起你的期待,进而引出新的答案,你猜到了吗?对,就是回归段第二部分。

维瓦尔第原诗:“电闪雷鸣宣告了风暴的来临”

2:19全奏演奏稍有变化的回归段第二部分

作曲家用熟悉的旋律铺垫,引发听众的期待。

2:29独奏小提琴在高音区模仿鸟鸣,上行半音阶和颤音增加。

答案出现了,当一切灾难过去,遍地是风雨过后的痕迹。鸟儿好像在枝头,焦急地呼唤着生命的醒来,一切都在挣扎着站起来。这一段共16秒的时间,充分表达了暴风雨后生命复苏的艰辛和困难。

2:45全奏演奏回到稍有变化的回归段第一部分

这一段旋律带着经历过灾难后更丰富的,“春”有了更深重的生命意义。配器的变化更显得音乐辉煌,是的经历过风暴后的生命,他体会了生命逝去的悲伤,体会了相互扶持的坚强,他的生命不再一样,被赋予了更新的意义。

依然是两段旋律的重复,一遍是f力度演奏,一遍是p力度演奏,形成鲜明对比。

维瓦尔第原诗:“但是当一切返回平静,鸟儿开始再次歌唱它们迷人的歌曲”

2:57独奏小提琴上行16分音符

这里仿佛是一位穿着素色白衣裙的少女,在金色的阳光下跳着轻盈的舞蹈,暴风雨过去了,一切在缓慢复苏,少女的形象出现,美好的一切即将再次开启。

3:13回归第二部分

伴随着华丽的转身,少女退场了,音乐回到了熟悉的旋律,新的生命开始了。就像人类终将战胜疫情,虽然这个结果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人类终究是伟大的,胜利终究属于人民,生命可贵,逝者安息!

在维瓦尔第的音乐中,我们听到的不仅是春天,更是对生命的礼赞。我想他之所以成为维瓦尔第最著名的作品一定也有这个原因吧。

那些春日里默默生长的小草,或是默默无闻坚强的生长,或是被暴风雨侵袭的悲伤。不管你的经历如何,只有当我们赋予生命意义的时候,生命才真正有了意义。我们都在找寻着自己的生命意义,企图发挥更大的价值。

每一个人都在与外界的相处中不断成长和重新认识一些东西,他们在从前可能是疾病的痛苦,可能是战火的硝烟,就像是暴风雨来临时的黑暗。但我们终将会解开这个缠绕的过往,在时间的递进中、在人们面对共同的灾难时,从个人到集体,从物质到精神,与自我、与世界、与自然、与生命和解。这些不断和解的过程便成就了我们生命的礼赞。

艺术组:张超老师李涵老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guoqiangq.com/sglbdl/6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