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萨格勒布  >> 萨格勒布文化 >> 正文 >> 正文

走进一间叫做存在主义的咖啡馆读书

来源:萨格勒布 时间:2021/2/21
专业治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题图:来自微辣斯摄影

我闭上眼睛,置身在一家咖啡馆。在昏暗的灯光和缭绕的烟雾中,有几个人静静地坐在属于自己的圆桌旁,看着我。

他们是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波伏娃、加缪、梅洛庞蒂…这是一家只存在于我脑海中的咖啡馆,它的名字叫做——存在主义咖啡馆。

《存在主义咖啡馆》是我最近两年最爱的书。

它会出现在我的视野里,是因为过去几年我一直在被一个想法困扰:我的生活好像毫无意义。

我不是指构成生活的那些人和事没有自己的意义所在。而是指,它们可被我感知的意义对我毫无吸引力。所以,它们反而成了对追求意义的束缚。

于是有了两个问题:一个人真的可以很坚定地走上一条追求意义的路吗?那他会付出什么代价呢?

这两个问题把我导向了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没有任何划定的道路来引导人去救赎自己;他必须不断创造自己的道路。但是,创造道路,他便拥有了自由与责任,失去了推脱的借口,而所有希望都存在于他本身之中。”

这个观点听起来就让人激动。

因为它支持了这种价值观:一个人可以毫不顾忌地丢下社会期待而生活,只是他应该独自承受随之而来的后果。

中国人非常强调对他人的责任和道德,可很多人也因此把这些视作了唯一正确的东西。一个人无法离开地面,除非逃脱了重力定律。

我的重力,就是我从小被教育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可是现在,有一种哲学帮我部分抵消了它,怎么可能抵抗得住它的魅力啊?

《存在主义咖啡馆》读起来很惬意,作者文笔真的优美,而且并没有深入到存在主义的著作中去,所以可以比较轻松就看懂。

而且,它详细描述了存在主义的源起和发展历程,这个过程中的几位重要哲学家是谁,他们都是怎样在时代环境下形成自己思想的。

所以,当我走进这家咖啡馆时,我会知道哪一位才是我最喜欢的哲学家。

然后,选择坐在他的桌前。

插图:这本书的封面

咖啡馆真的是个很好的比喻。毕竟,存在主义哲学的整个故事,就是从酒吧里的一杯杏子鸡尾酒开始的。

在年和年之交的某个时刻,年轻的萨特和波伏娃喝着杏子鸡尾酒,听他们的朋友阿隆(这个名字以后还会出现)说起了「现象学」。于是,我们开始和这些哲学家一一相遇。

1

弗莱堡的钟表匠胡塞尔:悬搁判断的现象学

传统的哲学家常常从抽象的公理或者理论出发,德国的现象学家们却直接研究起了他们正在经历的生活。

现象学最重要的思想家胡塞尔终生任教于德国弗莱堡,他是一个生活中因为不幸有点抑郁,所以全身心投入工作,严谨且几乎不知疲倦的人。

他提出了“悬搁判断”,意思是说:别浪费时间去琢磨事物是否真实了,你需要做的就是观察把自己呈现在你面前的“这个东西”,然后尽可能精确地把它描述出来。

Tothethingsthemselves。

观察,然后描述。

他的另外一个观点是:要改变心灵思考自身的方式。

因为一个人的心灵具有「意向性」,它总是习惯性对对象做一些事情——在爱中,某物被爱;在恨中,某物被恨;在判断中,某物被确认或否认。

那么,记住悬搁判断。

插图:胡塞尔

不要试图去找出人的心灵是什么,我们只需要考虑它做了什么,以及它如何领会感受。描述、现象、意向性。这就是现象学所研究的一切。

胡塞尔的现象学后来有点慢慢转向了唯心主义。他曾经引用过一句话:

别想着向外求索;返回你自身。真理栖息于灵魂之中。

(有一个不负责任的想法:现象学和心学在一些基本点上是相通的吧?看到这段描述,脑子里就是会无法控制地联想起格物致知…)

而到了他的晚期作品中,他又远离了对现象学那种内在、唯心的解释,转向了对生活世界的反思。

他思考过文化和历史的漫长进程,并被各种文化通过旅行、移民、探险或贸易碰撞的时代所吸引。

我很喜欢概括他思想的这段话:“我从自己的经历中明白了,在陌生人偶然遇见时,会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吸引力随之而来,就像一阵风可能会吹落舞台布景上的镶嵌物一样,颠覆那些习以为常的观点——曾经看来切近的东西变得无限遥远,而曾经看来遥远的东西似乎触手可及。”

在30年代的最后几年,胡塞尔因为自己的犹太人身份,闭塞在家度过了人生最后的时期。但他转向外在的思想却更加明显了,他开始表现出对欧洲命运的深切关心,呼吁每个领域的学者都联合起来,以避免滑向危险、不理性的神秘主义。

2

梅基希尔斯的魔法师海德格尔:重新定义存在

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即使是在这本通俗读物里,也是让我最难理解的部分。

海德格尔出生在弗莱堡附近的梅基希尔斯,父亲是教堂执事和箍桶匠,小镇周围笼罩着肃穆的黑森林。这些童年意象影响了海德格尔的一生。

他曾经是胡塞尔的学生,但当他写出《存在与时间》,开始追问「存在」是什么时,就已经对胡塞尔的现象学不屑一顾了。因为胡塞尔的现象学并不关心「存在」是什么。

插图: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说,存在不是任何一类可被定义或描述的实体,不过,有一个特殊的实体,那就是我自己,其存在要比别的实体的存在更容易被注意到,他创造出了一个新的词「此在」,用来表示这种一般性的存在。

他的思想对于传统哲学的最大颠覆,是通过日常生活来处理此在及其存在的问题。

事物不再是沉思对象,所有的存在都是一种「共在」。一个事物同时兼具有用性、处在世界中和共在性的特征。如果只把事物视作对象,也就破坏了日常存在。

我试着把它翻译成人话:海德格尔让哲学转向更贴合实际生活,而不是停留在抽象的领域。

(强烈好奇学习海德格尔的人会不会像我一样时不时冒出“我擦,这写的什么鬼,去死”的想法……)

但是也别再纠结海德格尔语言之晦涩了,就让我们采用乔治斯坦纳的观点:海德格尔的意图不是要被理解,而是要通过「感觉到的陌生感」被体验。

所以我也就理解了,为什么作者说海德格尔是梅基希尔斯的魔法师。

一个魔法师会做的事情不是揭示真相,而是通过天才般混淆视听的表演让观众感觉到一种常识之外的陌生启示。

海德格尔成了比胡塞尔更有吸引力的哲学家。因为——「共在」无法达到一种理想状态。

他诱发人们去思考:当这个世界不再是一台运转平稳的机器,而是变成了一堆拒绝合作的顽固事物时,我处在中间,不知所措,迷失方向,意义坍塌,该怎么办?

尤其是《存在于时间》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末的德国,人们需要这样一种哲学。因为一战给人们带来的创伤,可以在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中得到慰藉。

3

很遗憾,海德格尔的个性是个谜

年,德国已经处在了纳粹的统治之下。许多德国人并未意识到这个国家最后会滑向堕落,却也产生了焦虑和不真实的混合感受。用海德格尔的描述,那是一种“离奇感”。

我们现在都知道了什么是恶之平庸——丧失了思考能力的个体最终成为了雪崩中的每一片小雪花。

让人期待的是,《存在与时间》中包含了一个伟大观念:真实的自我会被一种「常人自我」摆布,它会夺走我们为自己而思考的自由。想要真实地活着,就要答复来自「真实自我」的呼唤。

而做到这个的前提是,去意识到你的存在。

观念很伟大,海德格尔却让我们失望了。

他的每一种重要思想,几乎都有种内在的模糊性。最危险的观念也可以是贡献最多的观念。

他可以写出「共在」,可他的性格中却找不出人性中被称为「友善」或者「同情」的东西。

他可以写出「对真实自我的答复」,可他的亲纳粹思想却几乎是确切无疑的。

这本书中的描述很有意思,“许多了解他的人,不但被海德格尔的模糊性搞得很困惑,也被他的行为和态度伤害到了。他们无法让自己忘了他,因此便只能为他感到苦恼。然而,他们想要努力了解他时,却只瞥见了一片空白。”

了解他的哲学家们说,“海德格尔没有个性,这就是事实的真相。”

不知道后期的海德格尔在他隐居的黑森林中,经历又一次思想的转向时,会怎么看待自己曾经的作为。

之前提到,海德格尔童年对他产生了一生的影响力。他的晚年几乎是隐居在森林里,他的表达越来越受自然意象影响,可能也因此更加优美了。例如,他形容人的意识是一片“林中空地”。而且与胡塞尔相反,他的后期思想反倒却更加转向神秘主义和向内了。

尽管如此,他的后期哲学思想还是对建筑、艺术、社会理论、心理学和一些后现代主义学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这体现在,哲学家施拉格去海德堡研究哲学时,发现居然没有讲海德格尔的课程。不过他后来写道:“我很快明白了,其实所有的课程都在谈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真的是个谜。

4

年代的巴黎:存在主义来了

在萨特和波伏娃第一次听到现象学的8年后,德军占领了巴黎。

巴黎此时有萨特、波伏娃和围绕在他们周围的作家、诗人、艺术家的小圈子;有他们的朋友梅洛-庞蒂和他创办的抵抗小组(后来和萨特的合并),他们还遇见了加缪。

胡塞尔的现象学让哲学家们感受存在,海德格尔去追问存在是什么,现在,萨特,用这本书作者的话说,用德国现象学的方法,结合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及其他思想,又装点了一些独特的法国调料——他的文学感染力,创建了一种兼具国际影响和巴黎风味的新哲学——现代存在主义。

但我觉得,如果没有40年代德军占领下的巴黎,也许就没有了具有世界范围影响力的存在主义。

是战争让法国人民选择了萨特,因为可能和当年的海德格尔一样,萨特的哲学里蕴含着他们最需要的力量。

这本书进入了存在主义领域后,阅读也一下子变得简单起来。所以有人说存在主义不太像哲学,倒是更像一种情绪。

也许因为,萨特们大量创作存在主义的小说和戏剧,告诉人们,面对战后这个崩溃的世界,人们几乎可以对它做任何事情。这种想法确实很鼓舞人心,让人容易情绪高潮;也许因为存在主义实实在在脱离了哲学家们晦涩的学术领域,成了一种新的时尚?(这么形容哲学感觉这个哲学也太不严肃了)

存在主义存在于巴黎的咖啡馆和酒吧中,媒体喜欢追逐萨特和波伏娃和他们朋友们的生活状态,尤其是对他们的桃色新闻特别感兴趣。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样,它很快被当作了一种时髦的生活方式。

对年轻人来说,存在主义意味着凌晨四五点才上床睡觉的自由,意味着违抗规则和蔑视秩序的自由,意味着性解放的自由……

存在主义=放荡不羁?

那,快给我的人生来一打存在主义。

5

反中产阶级的斗士萨特:存在即自由和责任

如果我们对存在主义的理解是一个人拥有自由做一切事情的权力,那就真的有点误解萨特了。

萨特的存在主义坚持的是,一个人必须走到世界中,行动起来,然后去影响它。

当那些放荡不羁的年轻人全部回归中产阶级之后,萨特还在坚持把自己的哲学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东西。

萨特是一个睿智、诚实和慷慨的哲学家。在大部分时候他都很愿意做一个喋喋不休的表达者,不仅表达,还会带着强大的使命感去行动。

我总觉得,如果萨特没有这么富有魅力的表达力和行动力,也许他的哲学也不会如此成功。

插图:萨特

萨特哲学中最重大的主题是自由,可到底什么是自由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种族、阶级、民族、性别、历史、童年、工作、家庭、过往经历和内在特质。

可是在萨特看来,如果我们认为自己是被这些所造就,那我们就是在自欺。

要承认这些在我们人生中具有强大的力量,但不要用这些作为借口。否则就不可能达到真正的自由。

我喜欢萨特的这个观点,但也知道会有人非常反对它。

例如我曾经觉得,我的生活是可以有无限可能性的,我要去尝试开拓。

但有人就反驳我,生活并没有那么多的可能性,你要接受自己当前的境遇。

现在看来这两种观点中并没有绝对的矛盾之处,差异只是没人看待的角度不同而已。不过这点差异往大里说,就是哲学观的差异了。

萨特补充过这个观点,人确实不是在完全开放的领域或虚空中做选择。他总是处在某种境遇之中,为摆脱这种处境,就必须要行动。

并且,只有在这种充满事实性的处境之下,才能做出有意义的行动。

“我们常常误以为,那些能够使我们自由的事物——语境、意义、事实性、境遇、我们生活的大体方向——是定义我们并夺走我们自由的事物。但确实,只有依靠所有这些,我们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所以存在主义哲学不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需要一直持续去选择有意义的行动的价值观。回想自己做过的决定,只有那些改变了自身境遇,让我感到意义感的决定,才让我觉得格外自由。

6

毫不逊色萨特的波伏娃:应用存在主义

现在到了我同样喜欢的部分,波伏娃的《第二性》横空出世了。

我觉得很有趣的是,如果萨特的存在主义更偏向理论存在主义,那么波伏娃的存在主义就更偏向应用存在主义。

听说理论物理学家会鄙视应用物理学家?

也是个迷思。

插图:波伏娃

不管怎样,波伏娃很容易被看作萨特的附庸而存在。

可实际上《第二性》的伟大一点不逊色于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只是可能因为波伏娃的作品通常都是以自己和身边真实的人的经历写成的,所以总会被知识界给边缘化。

也许如此,但这种个体性却得到了普遍认同性,岂不是更加说明加诸在每个女性个体上的确实有一些共同的东西?

《第二性》里的观点简直不知道要选哪些标重点,因为很多观点都会让第一次读到的人恍然大悟,然后狠狠点头。

我最最认同的是,女性确实很容易站在男性的视角上看待自己,而且在我看来这种惯性也许和重力一样无法克服。不过,每次读到她的观点时,都会把我暂时拉向另一个视角。

《第二性》不见得能够让女性脱离「他者」的命运。但至少,遇到的任何观点,只要里边隐含性别之间的关系,它都提供了重新审视的工具。

也许波伏娃的这句话真的很适合拿来作为我对《第二性》的注脚:“我们的境遇本身就是彻底模糊的,我们必须要同时完成两件近乎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明白我们会受到环境的掣肘,但又要像一切真的都在我们掌握之中一样,继续追求我们的计划。”

近乎不可能,但也许,还是有0.%的可能性呢?

7

法国的局外人加缪:存在的荒诞性

萨特和波伏娃眼中的加缪是一个简单快乐的人,但他的存在问题总是笼罩在一种悲观的情绪里。

《局外人》和《西西弗神话》都刻画出了生活的一种荒谬性。如果生活是徒劳的,我们为什么还要继续活着?

加缪的答案是:我们对于存在问题的答案是一种决定,我们必须决定是放弃,还是继续。如果继续下去的话,那就必须接受我们所做的事情并没有什么终极的意义。

喂,对于希望相信自己是自由的人来说,这怎么能行呢?

萨特和波伏娃是相信英雄主义的斗士,而加缪是屈服于命运的悲观主义者。

插图:加缪

人们当然会选择萨特啊,虽然加缪的观点也许更加温情。

加缪一直是一个温和的非暴力抵抗者,他反对死刑和酷刑。而萨特却会指出,如果为了广大人民的未来,一些冷酷无情的行为很有必要呢?

他们都从战争中意识到,个人对人类整体要承担的责任,可能比看起来更复杂。不过却是走向了不同的方向。

他们之间的分歧其实是那个著名的“电车难题”。

加缪觉得,无论结果是什么,他都不会支持为暴力做的正当辩护。

而萨特觉得,一个人必须用审慎的方式权衡人的性命,什么都不做实际是在逃避责任。(必要时候,他会弄脏自己的手。)

幸好他们最后和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一样,不必真的面临这样的选择。否则要坚持他们的哲学观点可能要困难得多。

顺便提一句,萨特后来的思想有点转向相信共产主义,支持苏联。不敢评价对错,但我还挺佩服他这种始终觉得自己对人类社会怀有责任,需要行动起来的决心。不是作为一个哲学家,而是作为一个个人。

这个时候,需要把这本书中最开始出现在酒吧里,介绍萨特认识现象学的阿隆拉回大家视野——萨特和阿隆在关于是否应当以正义的名义使用暴力的问题上也存在巨大分歧。

后来,有人采访阿隆,问他是怎么想的,“在这种情况下,做萨特好还是阿隆好?错误但胜利的萨特,还是失败但正确的阿隆?”阿隆没有回答。

但这件事后来演变成一句格言——宁可和萨特一起犯错,也不和阿隆一起正确。

8

快乐的中产阶级梅洛庞蒂:观点和性情一样温和的现象学家

梅洛庞蒂是一个有趣的人,波伏娃就很烦他来自幸福的中产阶级家庭那种宽容和乐观。他深谙妥协的艺术,甚至于在自己的学术生涯中巧妙地实现了心理学和哲学这两个看似敌对的学科的融合。

他和萨特观点的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承认,我们的存在中那些限制自己的东西,同时也让我们与世界产生了联结,让我们成为了自己。

但他和萨特观点的区别之处在于,萨特的哲学渴望摆脱束缚,实现自由。

而梅洛庞蒂却觉得,只有和世界妥协,我们才能存在——而这可以接受。

插图:梅洛庞蒂

从梅洛庞蒂的身上,我看出了中庸之道的感觉。

他永远不会像萨特那样,做一个去实践燃烧自己的理想主义者,而是一个尝试去解释并接受境遇的现实主义者。

比如,萨特觉得意识是一个与存在相分离的「虚无」,可他却觉得,意识是世界中的一块「折叠」,“就好像有人弄皱了一块布,做成了一个小巢,它这样保持一阵子后,最终会被展开捋平。”

他还不会像海德格尔那样,对形而上和形而下做区分——“形而下的问题只配由心理学、生物学和人类学等学科去考虑——而不是崇高的哲学。”

对梅洛庞蒂来说,这些都挺好啊,学科的边缘和阴影处恰恰是他最感兴趣的地方。

总觉得这就是一个典型从幸福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会长成的样子。可是,温和始终不如锋芒更吸引人吧?

现在,我们可能知道了,为什么在法国那些存在主义学者中,是萨特,赢得了最大的声誉?

9

再一次,回味这种杏子鸡尾酒的哲学

在这本书的最后一章,这些对存在主义来说至关重要的人物一一退场。

不知道为什么,我竟然感到了一丝忧伤。

就好像,在烟雾弥漫的昏暗灯光下,咖啡馆里的哲学家们,一个一个从自己的桌前消失。

然后我轻轻地走了过去,选择了一张桌子,坐了下来。

插图:他们

关于我对存在主义的期待,在看完这本书后也有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变化。

我最开始的问题在这本书中并没有得到解答。作者只是告诉了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哲学,有谁实践过这些哲学,以及,把他们的人生放在那里让我自由观看。

关于我的问题,可能得需要我自己点一杯杏子鸡尾酒,然后慢慢品尝。

作者的文笔实在是超级优美,所以我也想引用作者的话结束这篇文章。

——存在主义者关心的是个人,是具体的人类存在。——他们认为,人类存在不同于其他事物的存在类型。其他实体是什么就是什么,但作为人,我在每一刻都可以选择我想让自己成为的样子。我是自由的————因此,我对我所做的每件事,都富有责任,这一令人眩晕的事实会导致一种焦虑,而这种焦虑与人类存在本身密不可分。

也因为这种自由的眩晕,让存在主义成为了一种富有诗意的哲学。它是作者笔下山间的漫步,是对深爱之人的激情,是来自不喜欢之人的厌恶,是巴黎的花园,是勒阿弗尔深秋时的大海;

它也是我们每个人印象里最深刻的一些画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guoqiangq.com/sglbwh/7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