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电影》
年总目录(下)
感谢广大读者的支持
◆◆◆◆
新年快乐
HAPPYNEWYEAR
◆◆◆◆
纪·忆
坚持·攻守·梦想·希望——香港电影略论
李铁成(04—)
年台湾电影:世代与类型的光谱
涂翔文(04—)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香港抗战电影及沉浮反思
赵卫防(05—)
左右锋争与抗战电影——香港抗战电影侧论(—)
黄瑞璐袁忆瀛史博公(05—)
日据时期台湾辨士的兴哀与政治诉求
张楷(05—)
觉醒与决绝——台湾新生代女导演王毓雅作品分析
李文宁(12—)
新生代女性导演的写实主义和影像美学——论陈芯宜的艺术手法和创作特征
鲍雪(12—)
叙事·影像·文化——周美玲导演电影的艺术特色研究
郄程(12—)
反艺术化制作·杂耍叙事·KUSO精神——论陈映蓉的导演风格
刘琨(12—)
年台湾电影市场暑期档观察
张燕(12—)
名作解析
直面死亡的信仰和救赎——《索尔之子》解析
史可扬邢祥虎(09—)
《鬼乡》:慰安妇揭开的民族创伤记忆
周星叶凯(09—)
《流浪的迪潘》:离散情节与寓言叙事
王宜文吕菡子(09—)
《聚焦》:以“电影专业主义”点燃新闻理想
路春艳兰朵(09—)
《野马》:空间呈现与女性表达
陈晓云袁佳(09—)
学术视野
“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年度总体情况
孙向辉边静欧万勇(02—)
少数民族电影顶层设计:历史、意义和再构想
谢婉若(02—)
意象的投射:《握住月光》中的六轮“月亮”
王玉洁(03—)
试论国产“小妞电影”的明星生产机制与调适策略——基于白百何近年来主演的数部影片
丁珂文(03—)
论中国电影新力量——关于新力量的合法性、香港模式和未来展望之研究
陈犀禾刘吉元(04—)
中国电影实践发展与理论创新
饶曙光(04—)
“互联网+”语境下电影评价机制研究——以国内主流电影评分网站为例
聂伟张洪牧宇(04—)
历史的“痛点”:离散叙事下的文化乡愁——以《三城记》《黄金时代》《太平轮》为例
黄望莉王丹(04—)
另一种历史:走向开放的视听艺术研究——近年来以“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为主的电影、广播电视、动画与新媒体研究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丁亚平赵卫防高小健许婧储双月(04—)
“他者”的误读:当代农村题材电影的叙事迷局——以《卒迹》《决战刹马镇》为例
许伟杰许页抒(05—)
走出“余韵”与“寓言”——从纪录片《乡愁》谈中国纪录片的乡土叙事
温细锤(05—)
VR虚拟现实技术下影像表现形式的可行性分析及对电影产业格局的冲击与挑战
姜荷(05—)
冯小刚电影幽默语的“偏离”修辞研究
翁颖萍(05—)
多元文化在美国电影动画片中的植入与本土化浅析
王铮(05—)
新好莱坞电影摄影创作的突破
许斌赵峘(05—)
浅析密室空间在类型电影中的运用
孙建业(06—)
试论国产恐怖片的本土策略——以《京城81号》为例
王楠王喆(06—)
国产公路喜剧电影的文化特征与精神取向
郑焕钊(06—)
大数据视角下的电影内容特征解读初探
田丰陈琛(06—)
中国影视动画创新设计发展现状及趋势
刘秀梅张蕾蕾(07—)
“互联网+”背景下中国电影产业新观察
曾庆江(07—)
再次追问:探寻国产电影创作质量提升的路径——电影编剧与国产电影创作调研
钟欣(07—)
同伴地位对儿童卡通角色认同的影响研究
何建平王雪(08—)
妥协中创新边缘处开拓——对当前中国电影纪录片创作与市场的思考
宋维才(08—)
我国电影院线行业市场结构分析与发展对策
赵丹宋培义(08—)
年国产电影创作忧思录
王素芳(08—)
3D魔幻电影:艺术传播与文化自觉——以《西游记之大闹天宫》为例
万喃喃(08—)
小说叙事与电影叙事的吊诡——以莫言小说《白棉花》的电影改编“流产”为考察中心
张勐(08—)
中美创业电影作品比较研究
孙丽园(10—)
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身份认同
吴鑫丰(10—)
阶级·性·政治:三重视野中的《克里斯托弗及其类》
蔡海燕(10—)
从“小镇童年”的视角看当前国产动漫的文化属性
旷光彩(10—)
艺术电影“现象”与艺术院线建设的冷思考
饶曙光刘晓希(11—)
论动画世界观与卡通思维——对当前国产动画电影创作问题的理论思考
盘剑(11—)
谁在动画中表演:动画表演的主体性探寻
祝明杰(11—)
拟真与沉浸?——对电影中VR技术大量运用的反思
宋培英(11—)
新疆电影的人文主义教育研究及其当下思考
李江杰沈浩(11—)
“双面”法斯宾德与“好莱坞式”德国电影
王宜文曾薇佳(11—)
论周星驰的残酷喜剧
陈奇佳陈小可(12—)
关于编剧为演员“量身定编”的利弊评述
厉震林(12—)
武林已逝,侠客安在?——兼谈中国武侠电影的“破”与“变”
万传法(12—)
新技术/新媒体
人与技术的博弈——数字媒体时代的电影表演
杨扬杨艳荣(07—)
音乐作品在新媒体电影中的植入优势
朱星辰(07—)
电影营销领域中的新媒体元素应用
谭笑(07—)
新媒体下的电影有声语言创作
陈卓(07—)
从“媒介即信息”理论分析微电影传播模式对其叙事特征的影响
刘倩(07—)
引擎电影的平凡之路
陈京炜(07—)
艺术与技术
追寻那一抹时代的气息——赵晓时电影摄影研究
李力李乐雅(01—)
纪实之真与戏剧之魂——侯咏电影摄影风格探究
高志丹王雨栽(01—)
弦外有余音的影像诗人——梁明电影影像风格研究
高薇匡晓彤(01—)
穆德远影像风格研究
王茵(01—)
当下中国电影的美学困境
张宗伟(03—)
香港传统与当下中国电影的“妖魔鬼怪”
包磊(03—)
当代英国黑色喜剧电影的现实主义美学
张韵(03—)
试论新世纪以来美国的现实主义电影
杨阳(03—)
新世纪以来日本电影的现实主义美学
金卉(03—)
霾里看花:年中国电影创作观察与现象分析
刘硕(04—)
类型、叙事、空间、文化衍变与创新——中国电影启示录
张希(04—)
中国电影产业“乌云现象”分析
司若姜鹏亮(04—)
年中国热播电视剧盘点
杨紫珏李胜利(04—)
:网络自制剧的异军突起
王利丽(04—)
戏仿与拼贴——是否是玩滥了的镜头游戏?
宋东葵高永杰(05—)
试析中国当代电影观众视觉思维的方式特征
赵风民(05—)
试论美术考古与历史题材影片的美术设计
邵军(05—)
新世纪中国商业古装电影创作中戏剧元素的运用
韩伯维顾秋佳(05—)
试论音乐如何“联觉”刻画电影人物的精神特征
王樱朴(05—)
对立与互补的“混搭”叙事风格——以《黄金时代》为例
肖俏(05—)
观看的建构——新影像本体观的主轴
侯军(06—)
数字技术与电影空间——由奥斯卡摄影奖入围影片看数字技术对电影空间的影响
李勇(06—)
“看到”与“感受到”——手持摄影画面与斯坦尼康摄影画面的比较研究
刘海舰(06—)
“剧情之外的美感”——浅析贾樟柯“混杂性”的纪实美学
徐竟涵(06—)
双重镜头里的幻象与真实——“虚幻”的人物传记影片《皮相猎影》
丁艳华(06—)
现实or寓言?——年当代少数民族题材影片创作分析
陆嘉宁(08—)
“我们”的故事vs“我”的故事——《塔洛》与《河》之比较研究
黄美玲索亚斌(08—)
民族·都市·个体——以《告别》为例探析当代少数民族家庭情节剧新变奏
王茵(08—)
当代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草原叙事
谭苗鲁昱晖(08—)
论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片名的英译策略
吴碧宇饶曙光王建国(08—)
妙手生花的人与妙不可言的事——浅谈电影剪辑的隐形魅力
刘硕(09—)
剪辑台上的剧作:以《绣春刀》为例试谈剪辑对剧本的改写与重写
金宇轩(09—)
剪辑魔方——从《时时刻刻》看非线性剪辑对电影主题的影响
黄天乐(09—)
探析屏媒语境下影视剧与新媒体文本剪辑的异同
孙依群(09—)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游记》的电影改编
张宗伟(10—)
产业·类型·受众——国产动漫改编真人电影观察
康婕(10—)
当下中国戏曲电影改编的三个误区——以中国第一部3D戏曲电影《霸王别姬》为例
徐立虹(10—)
从电影改编论“浮士德”形象的“现代性”
刘亭(10—)
迷宫:中国近年犯罪片的叙事空间研究
付晓红(11—)
空间叙事思维与叙事空间特色——近年中国奇幻片的空间叙事研究
张净雨(11—)
日趋“景观化”的怀旧空间与时尚空间——当下中国青春电影空间探究
何佳(11—)
景观中的声音意象与空间流动——以新世纪中国内地喜剧风格电影为例
姜燕(11—)
绵延的灵性空间——从近年来国产动画片说起
徐辉(11—)
虚拟现实电影的镜头与视觉引导
黄石(12—)
巨幕、立体到VR:影像“距离”空间的补全
崔蕴鹏吴陶(12—)
探析VR作品对电影中隐含作者的影响
江逐浪(12—)
虚与实的光影尝试——浅谈虚拟现实电影的观赏特性
冯宗泽(12—)
虚拟现实语境下电影与数字游戏的美学变革
刘书亮刘昕宇(12—)
博士论坛
本期议题
李雨谏(02—)
专家点评
陈旭光皇甫宜川李道新李洋(02—)
电影史研究理论与方法:新材料、新思路、新方法
石小溪魏马江李诗语王乐郭燕平马丽琳郑睿周旭赵益(02—)
电影史研究理论与方法:新材料、新思路、新方法——第三届“北京大学电影学博士生国际论坛”综述
石小溪李雨谏(02—)
本期议题
褚儒(08—)
导师点评
张宗伟丁亚平潘桦(08—)
二次元与电影
郭春宁赵益王冠叶凯张默然庞博周旭白晓晴焦仕刚(08—)
二次元与电影——“第22期中国电影学博士论坛”综述
褚儒包磊(08—)
影视现状研究
航拍在当代人文类纪录片中的运用——以法国纪录片《家园》为例
罗薇(01—)
从心灵乐谱到人间万象——论鲁特曼《柏林:大都市交响曲》的艺术转向
肖湘宁(01—)
“狂喜的真实”:沃纳·赫尔佐格纪录片试论
黄瑛(01—)
动物纪录影片的“戏剧性”研究
张玲玲(01—)
默片时期诗意化纪录片类型研究
杨会(01—)
“非洲梦”视角下的瑙莱坞电影发展研究
[索马里]和丹(02—)
华莱坞电影与民族现代性——一个个案的生命史进路
洪长晖(02—)
渴望与迷惘:姜文导演电影的视觉元素解析
周逢年袁梦(02—)
去往唐人街的旅程:华莱坞电影全球化想象中的跨国景观与身份建构
王冰雪(02—)
华莱坞电影网络营销的模式与路径创新
顾杨丽(02—)
刍议国产青春电影的“共识性”表达
王建磊(03—)
网络口碑与数字化观影体验
施斌(03—)
都市电影中青年文化的当代表达与现实困惑
战迪吕丹妮(03—)
法国移民影像中的找寻与迷失——以《隐藏》等三部影片为例
车达薛萌(03—)
隐藏的话语与权力关系:从青年文化视角看中国电视剧中的婆媳冲突
潘晓慧(03—)
中韩真实事件电影之改编观念比较
彭涛(04—)
中国青春片的怀旧征候剖析
孟君(04—)
21世纪以来太空科幻电影的叙事空间简析
刘旻(04—)
朴赞郁电影的荒诞美学
胡璇(04—)
“互联网+”时代我国电影面临的冲击与挑战
李三强(04—)
论新世纪华语功夫电影与佛教文化
任传印(05—)
存在主义视阈下的新世纪港台电影与中国传统伦理
徐华(05—)
华语电影同性情感表现与中华文化资源
张慧伦(05—)
反思与怀旧:顾长卫电影影像中的文化乡愁
李思扬(05—)
新世纪华语电影与文学的“联姻”
王佳黎(05—)
现实与非现实——低成本科幻电影的空间塑造初探
戴清泉(06—)
新世纪美国科幻电影的海报分析——视觉符号与设计变奏
王敏(06—)
近年来好莱坞科幻动画电影类型特征及审美风格浅析
杨成(06—)
视觉形象的服饰魅惑——论新世纪好莱坞科幻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俞膺洁(06—)
新世纪好莱坞科幻电影的营销手段简析
熊菁菁(06—)
死亡是一门艺术——论诗人传记电影《篇篇情意劫》的死亡哲学
凌喆(06—)
在地身份与他者认同——论动画的跨文化传播
符亦文(07—)
互联网思维与国产动漫
方明星(07—)
“现实性”“假定性”“民族风格”——《座谈美术电影》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动画理论
陈培培(07—)
“势”与“质”的隐显——从中国古代山水画论看革命历史题材动画的主体—背景故事建构
丁晋(07—)
韩国网络漫画“WebToon”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申铉善(07—)
微电影视域下高校校园文化创新研究
吕志伟(08—)
影片《幻想曲》音乐语言视觉化分析
潘勋(08—)
有声渲染无声引领——电影音乐对观众心理的影响探微
陈云燕(08—)
电影情节叙事中音乐的构建作用
魏耀珍(08—)
论莎剧动画改编的传记性叙事——以《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动画改编为例
吴斯佳(08—)
论电影《嚎叫》的叙事策略
钱蓓慧(08—)
漂浮的面孔:杨爱立视觉影像中的世界与地方
徐艳蕊周艺文(09—)
《山河故人》中的跨文化冲突与故乡认同
王军伟(09—)
从媒介尺度的视角看华语电影的文化主体性建构
郭小春(09—)
花开东瀛:中国电影在日本的接受度考察
林海福(09—)
外交档案中的南京政府电影检查实践——以美国外交文件为中心的考察
郭晶(09—)
中日美动画影像风格形塑——兼论华莱坞动画电影的破壁
李婷(09—)
“超离”与“切实”:关于CG动画建构的思考
孙少华段晓昀(10—)
论动画纪录电影的美学特征
罗显勇(10—)
国际化与国民化:韩国动画电影振兴之路的比照与启示
李刚朱媛媛(10—)
论迪斯尼“全年龄动画”的叙事策略
尹迪余蓓(10—)
孙悟空动画形象的重构趋势研究——从《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说起
陈祺祺薄冰(10—)
“模”的原罪与“仿”之代价:中国本土动画的暴力迷狂及主体重建
宗伟刚徐川(10—)
“后美术电影时代”中国动画电影的征候与文化自觉
黄文山(11—)
刍议媒体融合背景下动漫品牌的创建与传播
陈峰(11—)
影像多媒体时代的小屏生态系统
熊晓明(11—)
“微时代”高校跨界联合教学模式构建研究——以动画短片创作为例
陈建君(11—)
越剧元素动漫角色造型设定研究
裘洪炯(11—)
改编自《西游记》的国产动画电影探微
张娟(11—)
诗化的历史:新世纪以来台湾电影中的日本形象
谢建华倪婷(12—)
镜像内外的困囿与突围——论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黄颖(12—)
新世纪中国电影中的农民形象研究
唐晋(12—)
步入成年的温暖与伤痛——新世纪中国电影中的青年形象
骆平(12—)
中产影像:新世纪中国影视中的中产阶层形象
陈佑松(12—)
学苑论坛
文学与电影:双重视域下的互动与差异
张书娟(01—)
消费时代跨界导演现象透视
张慧伦(01—)
叙事的边界:对法国“新小说派”跨界电影创作中“叙事聚焦”的再审视
丁晋(01—)
从传播学角度看跨界导演现象的窘境与生机
郭佳音(01—)
后现代视域:论近十年“跨界导演热”产生的哲学机制
邹淋(01—)
中国后现代电影美学的主体性建构
邹贤尧(01—)
数字技术与电影艺术的博弈
兰岳云(02—)
论移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数字媒体的形态变迁
周怡(02—)
新媒体背景下博物馆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与革新
梁辰浩(02—)
移动互联网思维与数字媒体艺术教育
钟甦(02—)
数字媒体时代第一人称纪录片的发展路径
钱艺(02—)
平台的构建、规则的摸索、共赢的前景——新媒体经济下的微电影发行
屠玥(02—)
电影广告的市场图景与价值创新
王晓乐刘晨(03—)
电影营销中的期望管理研究
李志军(03—)
新媒介环境中电影网络口碑影响机制分析
黄可(03—)
日本电影“制作委员会”投资运作方式探析
宫丽颖(03—)
许鞍华电影中的日常叙事方法研究
李思扬(04—)
影响的焦虑——马俪文电影的女性意识解析
范小娟(04—)
少数民族女性视角电影的文化解读——探吴
娜导演作品
袁源(04—)
社会学批评视野中的反叛与遵循——试析《万
物生长》
杨媛(04—)
孩子的大玩偶——王小棣导演研究
[台湾]彭怡云(04—)
八九十年代之交黄建新城市电影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的嬗变
袁文丽(05—)
论“伤痕”“反思”电影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俞佩淋(05—)
理性的角力,以法治引领“中国式思维”——电影《十二公民》“8号陪审员”形象刍议
潘军(05—)
外国电影的本土化改造研究——以《十二公民》等影片为例
周文萍(05—)
“陆焉识”形象意义考察
斯静亚(05—)
微电影与广西民族文化品牌传播
唐宏(05—)
从传媒和受众的关系看核心价值观践行下的电影市场
王红叶(06—)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像建构与传播
董军华(06—)
论新时期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构建倾向
范小玲(06—)
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的叙事特征和叙事策略浅探
李霞(06—)
贾樟柯电影中方言的意义与价值分析
孙宏吉路金辉(06—)
安徽省动漫产业新发展的对策与研究
王承(07—)
隐蔽的冲突与融合——电影《推手》中隐形文化之解读
夏蓓洁(07—)
新媒体语境下的电影营销策略分析
张香萍(07—)
从纪录片《徽商》看徽商的创新思想
陈艳君王纲(07—)
试析安徽电视公益广告可持续发展策略
吴琼(07—)
女性、身体、表演与民族国家理论——由《神女》等影片所展开的思考
万传法(08—)
“中国”意识的崛起——论中国影视剧意识形态生产的新变化
甘浩(08—)
商业定制微电影中的国家意识形态
靳海涛(08—)
意识形态与电影叙事——以李安的中国题材电影为例
赵志奇(08—)
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意识形态视野中的音乐电影
初健(08—)
戏曲电影中的国家意识形态及其叙述视角
马志飞(08—)
中国无声电影中的性别政治与“新式家庭”的重建——以《情海重吻》为例
江霄(08—)
探究宫崎骏动画电影视阈下的哲学思维
朱方胜朱丹丹(09—)
经典的价值与阐释——再论转型前的中国动画电影
韩鹏(09—)
浅谈后工业时代文化语境下美国动画电影的美学思想
阎盈汐(09—)
动画电影与数字游戏间的互动与融合
陈欢(09—)
论国产动画电影消费群体的拓展
黄淼王蕾(09—)
新世纪好莱坞歌舞片的音乐形态
周丹(09—)
多段式动画电影的故事段落结构分析
张振兴(10—)
泛二次元:中国动画电影发展新趋势
陈晓萌陈一愚(10—)
动画电影在艺术表达上的局限性
常虹(10—)
白贲之美——试释动画中的中国传统美学特征
于瑾方建国(10—)
浅析传统文化的诗性逻辑在中国动画电影中的文化隐喻
何军达马志辉(10—)
《海洋之歌》:传统与现代碰撞下的民族艺术发展
赵前张施施(11—)
异质性的记忆:动画式纪录片作为一种“自我”表述
郭春宁(11—)
实验动画的观念性探索
段天然(11—)
动画电影萨格勒布学派:集体主义语境中的个体诗性绽放
文[克罗地亚]尼可卡·格里科
译郭春宁(11—)
网络自制剧的题材、文本与价值分析
顾亚奇吴静(11—)
水墨动画的空间与叙事分析
杨冬(12—)
探索影视外景地旅游模式的打造与升级——以四川安仁古镇为例
朱敬(12—)
日本电视动画在动漫产业中的作用
向朝楚(12—)
电子游戏场景的配乐与特点——以电子游戏《使命召唤系列》为例进行分析
张建翔(12—)
迪斯尼动画旧瓶中的新酒——动画改编剧本的工作模式
齐建(12—)
政策变革中的转型期国产动画电影发展概况
张娟(12—)
学界动态
新媒体时代的电影明星与中国电影发展——北京师范大学“新媒体时代的电影明星与中国电影发展研讨会”综述
袁佳(01—)
讲好中国农村故事促进农村电影创新——“中国农村题材电影创新战略发展研讨会”综述
赵丽(01—)
“第二届全国电影学青年学者论坛”综述
游晓光(01—)
电影频道+爱奇艺电影频道+星美影业和合为美合作共赢(01—)
: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里程碑——记上海大学“年中国电影产业和文化发展高端论坛”
陈犀禾郑炀(02—)
续写中国电影史新篇章——“纪念中国电影周年高端论坛”综述
凌彬丽田博文(02—)
聚焦亚洲电影现状开创重推年度报告——“亚洲电影论坛暨《亚洲电影蓝皮书》新书发布会”综述
张燕王赟姝(02—)
民族故事的动画化创作——“首届西部大学生动漫节学术论坛”综述
周舟魏琳(02—)
游转于历史时空中的香港电影——评ACompaniontoHongKongCinema
郭燕平周舒燕(06—)
“中国电影新导演现象与创作景观”研讨会综述
张钰张冰洁(06—)
亚洲类型电影的历史与当下——第23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亚洲类型电影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张燕唐伯侬(06—)
电影理论的新前沿——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电影理论和学术”大型国际研讨会综述
陈犀禾刘吉元(07—)
缅怀先辈薪火相传——“李少白、邢祖文电影史学思想暨《电影史学的维度》《治史有凭勤勉厚德》研讨会”综述
郑睿(07—)
当下中国影视文化的发展态势与理性思考——中国·长春首届“影视教育与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综述
王俊秋洪潇楠(07—)
艺术坚守、文化征候和市场逻辑的抗争突围之道——《百鸟朝凤》“北大批评家周末”学术研讨会综述
李诗语娄逸(07—)
理想主义与电影情怀——第三届南京电影论坛学术研讨会综述
耿坤(09—)
国产主流商业电影的新标杆——电影《湄公河行动》研讨会综述
王刚(12—)
艺海经典灯传五洲——电影《传灯》研讨会综述
凌彬丽(12—)
世纪之问:我们的银幕主人公都去哪儿了——内地、香港、台湾电影编剧研讨会综述
厉震林万传法(12—)
聚焦“一带一路”与互联网时代探索中国电影海外传播新思路——“一带一路”与互联网时代的中国电影高端论坛暨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成果发布会综述
刘婧(12—)
加强电影批评的学术建设完善中国电影学学科体系——中国电影批评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马晓超(12—)
“让童年遇上光影声动之美”——儿童影视音乐论坛综述
朱杰(12—)
书评
爇情光影与历史褶皱——评FieryCinema:TheEmergenceofanAffectiveMediuminChina,5-5
杨槃槃(04—)
“逼真”与论影——评CinemaApproachingReality:LocatingChineseFilmTheory
陈晓雯(12—)
贾樟柯的多面世界:评让-米歇尔·傅东的《贾樟柯的世界》
缴蕊(12—)
编辑:田艳茹
更多精彩内容等您共享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guoqiangq.com/sglbwh/9714.html